為深化肺癌診療規范化和精準化理念,由浙江省抗癌協會、杭州市抗癌協會主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腫瘤醫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承辦的2021年浙江省肺癌學術年會暨第十屆肺癌多學科診治西湖論壇暨第七屆華東地區血液基因檢測高峰論壇于12月11日召開,因疫情原因,大會采取全程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行。會議匯聚了國內肺癌領域知名專家,針對最新的學術進展、最新的診療理念等諸多方面進行學習和交流。
大會開幕式由浙江省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腫瘤醫院首席專家馬勝林教授主持,浙江省抗癌協會理事長、浙江省腫瘤醫院毛偉敏教授致辭。
第一章節 晚期肺癌篇
浙江省腫瘤醫院毛偉敏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呼吸科周建英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
王凱教授主持
上海胸科醫院陸舜教授作《肺癌免疫治療現狀和未來》的精彩報告,系統地回顧了肺癌免疫單藥和聯合治療策略的現狀,對具有潛力的新型免疫聯合治療策略做了深入的探討,并展望如何優化免疫生物標志物。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呼吸科宋勇教授報作《晚期NSCLC罕見基因突變治療進展》報告。他表示,肺癌罕見靶點不斷涌現,新藥研發迎來高潮,小靶點大作為,使得NSCLC治療日趨精準。
浙江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科主任范云教授作了《2021年小細胞肺癌治療進展》,她回顧了小細胞肺癌最新的分子分型和治療進展,指出分子分型可能是未來的藥物研發和治療突破的新方向。
1
2
3
第二章節 肺癌圍手術期篇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胸外科胡堅教授
浙江省腫瘤醫院胸外科
陳奇勛教授主持
廣東省人民醫院肺外科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學寧教授作《非小細胞肺癌圍手術期治療的戰國時代》報告,解讀了新輔助、輔助靶向和免疫治療最新臨床研究,并展望圍手術期治療的關鍵問題。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惠周光教授回顧了《可手術NSCLC N2患者術后放療的最新臨床研究》,指出LUNG-ART和PORT-C研究盡管沒有得到DFS陽性結果,但放療仍可以降低局部復發率,對術后放療獲益人群的篩選,術后放療靶區的優化、人工智能勾畫等方向做了展望。
第三章節 肺癌檢測篇
浙江省臺州醫院朱成楚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
第一人民醫院徐如君教授主持
廣東省人民醫院張緒超教授作《“液體活檢:肺癌MRD的研究進展》的精彩報告,介紹了MRD的應用場景和缺陷,包括監測術后復發、腫瘤早檢、不同階段腫瘤預后預測、分子圖譜構建、藥物療效監測、腫瘤細胞克隆進化與耐藥機制探索等。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胸部腫瘤病理方向李媛教授作《肺癌病理診斷最新進展》報告,詳細解讀了2021年WHO肺癌病理分類的更新,介紹了病理分類中新命名的肺腫瘤類型。
午間衛星會
由余新民教授主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呼吸科陳恩國教授講解了《AIK陽性NSCLC全程管理新格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建婭教授介紹了《EGFR基因突變晚期NSCLC精細化治療》,分別從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研發最多,使用最廣泛的兩大靶點的全程管理作了深刻的分析。
第四章節 肺癌規范治療篇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腫瘤醫院胸部腫瘤科夏冰教授進行主題報告,題目是《非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規范》。他從早期、局晚期、晚期各階段梳理了放射治療的應用指征及相關方案,明確指出放射治療在肺癌全程管理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張仕蓉教授以《肺癌分子檢測規范》為題作精彩報告。張教授就目前應用于免疫治療指標的PD-L1、罕見基因檢測等檢測規范進行了介紹,比較了不同檢測方法對基因擴增的優劣,簡述了當前標志物檢測不足和發展前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方勇教授以《處理腫瘤免疫相關irAE:您需要知道的相關信息和流程》為題作了主題報告。方教授從免疫治療副反應的診斷、藥物選擇、治療方案、藥物調整等角度介紹了臨床應對副反應發生時的診療規范。
第四位講者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腫瘤醫院胸部腫瘤科陳雪琴教授,她針對《驅動基因陽性晚期NSCLC的免疫治療》作了精彩演講,報告內容主要包括晚期NSCLC治療現狀和驅動基因陽性NSCLC免疫治療兩方面的探討,介紹了最新的免疫治療用于驅動基因陽性NSCLC的臨床研究嘗試,指出了可能的獲益人群以及未來的研究思路。
滑動查看更多
浙江省抗癌協會肺癌專委會委員們就晚期肺癌、NSCLC圍手術期及肺癌分子檢測和病理最新分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產生新的轉化研究方向。
肺癌MDT病例討論環節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
邵逸夫醫院應可凈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
杭州市腫瘤醫院鄧清華教授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
第一醫院李玉蘋教授主持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玉萍教授團隊、寧波李惠利醫院陸意教授團隊分享了局部晚期NSCLC的綜合診療經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沈虹教授團隊分享了一例EGFR 20外顯子插入突變晚期NSCLC多學科診療過程,3例病例展示了每個團隊多學科診治的臨床實戰過程,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每個關鍵的治療節點上提供多學科診療思路。
隨著最后一個章節的結束,大會即將落幕。
大會主席馬勝林教授在閉幕詞講到,本次會議邀請國內肺癌免疫治療、靶向治療、放射治療、圍手術期治療、病理和分子檢測等領域的頂尖專家作報告,不僅給與會者帶來新知新學,還增強了彼此間學術碰撞后的力量和信心。
馬教授指出,所有最新的前沿理論的價值,都需要在臨床實踐中體現。為此提出以下期望:
一、臨床醫生要多與病理科醫生溝通交流,要在臨床實踐中關注目前WHO最新的病理分型,進而更好地預測預后;
二、進一步探索肺癌免疫聯合治療,提高療效,但是需要更多地關注irAE;
三、肺癌靶向治療的全程化管理可以讓患者獲益更大化,因此要注重規范精準檢測;
四、局部晚期NSCLC體現了醫院團隊的學科水平和協作能力,因此要注重精準分期,最后實現個體化治療;
五、希望全省從事肺癌診療的同道能加強協作,開展前瞻性臨床研究或轉化性研究,展示我們浙江的學術成果。
百家諸子,百慮一致,只有目標人群的整體獲益大于風險和成本,治療才最有意義。惡性腫瘤的慢病化終將是專家學者、醫生同行們不斷努力的方向,執著相信,未來可期!
END
供稿:胸部腫瘤病區/陳雪琴、黃杰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