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治療信息精選
資訊1
來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發生區域:丹麥
發布時間:2020.3.27
摘要:去除脂肪組織巨噬細胞,有可能減少腫瘤的發生并阻止卵巢癌的擴散
關鍵字:巨噬細胞,卵巢癌
原文:
卵巢癌常發生在輸卵管中,但會脫落并且轉移至腹腔。當癌細胞移入網膜脂肪時,這里的巨噬細胞會改變性狀,轉而支持腫瘤的發展。
存在于網膜脂肪組織中的一種巨噬細胞會幫助癌細胞進一步地擴散至其他腹腔中的器官。
同時,來自血液的巨噬細胞也被募集至病灶,協助抑制機體免疫反應,助力于腫瘤發展。
研究表明,去除組織中已經發現的第一類巨噬細胞可以抑制癌細胞在腹腔中的擴散,但網膜脂肪中的腫瘤不會變小。
當同時清除血液中的第二類巨噬細胞時,既抑制了癌細胞的擴散,又能使腫瘤體積縮小。
這樣的結果呈現出不同來源的巨噬細胞是如何影響腫瘤發展的。
原文鏈接:
https://rupress.org/jem/article-abstract/217/4/e20191869/133611/Tissue-resident-macrophages-in-omentum-promote?redirectedFrom=fulltext
資訊2
來源:健康時報網
發生區域:美國
發布時間:2020.3.30
摘要:度伐利尤單抗在美獲批新適應癥,小細胞肺癌患者死亡風險降低27%
關鍵字:I藥 小細胞肺癌
原文:
3月30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正式批準阿斯利康的PD-L1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注射液(I藥)新適應癥,聯合化療用于未經系統治療的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
在2018年之前,在全球范圍內目前已上市的小細胞肺癌治療藥物均為30年前上市的藥品,以依托泊苷和鉑類藥物為基礎的一線治療方案多年未曾變化。
據Ⅲ期CASPIAN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度伐利尤單抗聯合化療組的小細胞肺炎患者中位生存率為13個月,而化療單藥組僅為10.3個月,死亡風險降低27%。
“FDA批準Imfinzi這項決定,給急需新選擇的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一種新藥物。Imfinzi是唯一一種既能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又能提高其化療應答率的免疫療法。”
原文鏈接:
http://www.jksb.com.cn/html/2020/drugs_0331/161230.html
資訊3
來源:搜狐
發生區域:日本
發布時間:2020.3.15
摘要: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BTK抑制劑獲全球首批
關鍵字:淋巴瘤 BTK抑制劑
原文:
3月15日,小野制藥宣布日本厚生勞動省批準其Velexbru (tirabrutinib)上市,用于治療復發/難治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NSL)。
Velexbru是首個獲批用于該適應癥的BTK抑制劑,也是全球第4個獲批的BTK抑制劑。
Velexbru是由小野制藥開發的一種高選擇性口服BTK抑制劑,在日本已被開發用于治療B細胞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BTK是BCR信號通路的重要調節因子,Velexbru通過抑制BTK發揮治療作用。
該項批準是基于1/2期臨床研究ONO-4059-02的積極結果,該試驗旨在評估Velexbru單藥治療復發或難治性PCNSL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結果表明,根據獨立審查委員會的評估, Velexbru治療的17例患者中,患者的總緩解率(ORR)達到52.9%。
原文鏈接:
https://www.sohu.com/a/383582779_120619235
資訊4
來源: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發生區域:印度
發布時間:2020.3
摘要:基于脈沖控制策略輸入組織駐留淋巴細胞的新型腫瘤免疫療法方案
關鍵字:腫瘤浸潤淋巴細胞,過繼性治療,藥物動力學
原文:
自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療法是一種免疫療法,該療法將采集在腫瘤灶駐留的淋巴細胞,經過體外培養后再次輸注到患者體內。
TILs雖然可以快速高效地擴增已對腫瘤有反應性的淋巴細胞,但仍缺乏完善的TILs注入方法。
該研究使用基于反饋的控制策略,利用Lyapunov技術,提出了一種考慮TILs藥代動力學的新型劑量計算方法,然后再確定TILs的給藥時機。
最終的治療方案既實用又可實施,同時可確保腫瘤緩解。與以前的研究相比,該方法考慮了TIL傳遞過程的不連續性。
結果表明,實驗方案與預期的結果一致:幾次大劑量TILs注射后,需要一個長時間的不給藥(不輸入細胞)間隔。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bspc.2019.101763
資訊5
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發生區域:全球
發布時間:2020.03.28
摘要:侖伐替尼聯合帕博利珠單抗治療MSS(微衛星穩定)型子宮內膜癌,ORR(客觀緩解率)達36.2%
關鍵字:子宮內膜癌,侖伐替尼,帕博利珠單抗
原文:
KEYNOTE-146/Study 111,是一項對于晚期子宮內膜癌的II期研究,其治療方案為每日口服侖伐替尼20mg,每3周靜脈注射帕博麗珠單抗200mg,并在第24周評估的客觀緩解率。
臨床前研究顯示,同時抑制VEGF和PD-1通路具有協同抗腫瘤作用,侖伐替尼能夠阻斷VEGFR1等多個受體激酶,且有II期研究證明其單藥用于晚期子宮內膜癌ORR達到14%。
該研究已經評估了這一聯合方案,無論患者的PD-L1表達狀態、組織學類型或MSI狀態,該方案都顯示出有前景的療效。
基于此,侖伐替尼聯合帕博利珠單抗已獲FDA加速批準用于經系統性治療但不適合進行手術或放療的MMR型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19)30020-8
資訊6
來源: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官網
發生區域:歐洲
發布時間:2020.03.31
摘要:拜耳前列腺癌新藥Nubeqa獲歐盟批準上市,國內也已納入優先審評
關鍵字:前列腺癌,Darolutamide,雄激素剝奪療法
原文:
前列腺癌是全球第二大的男性惡性腫瘤,Darolutamide是一種雄激素受體抑制劑(ARi),能有效抑制受體功能和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
3月30日,拜耳公布歐盟委員會(EC)已批準其口服雄激素受體抑制劑Nubeqa?(darolutamide)的銷售許可,用于治療非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
ARAMIS是一項評估darolutamide聯合ADT對比安慰劑聯合AD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在正在接受雄激素剝奪療法(ADT)治療且具高轉移風險的nmCRPC患者中。
結果顯示:darolutamide聯合ADT組的無轉移生存期(MFS)取得了統計學上的顯著改善,且安全性良好。
在中國,darolutamide(ODM-201)的上市申請于2020年2月15日獲CDE受理。隨后,按具有明顯治療優勢創新藥被納入優先審評。
原文鏈接:
http://www.phirda.com/artilce_21733.html?cId=1
資訊7
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
發生區域:美國
發布時間:2020.3.31
摘要:腫瘤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可能會導致甲狀腺機能失常
關鍵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甲狀腺
原文:
當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時誤傷正常細胞,會產生一系列的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其中,甲狀腺功能減退是一種常見但程度較輕的副作用。
研究分析了2012年至2018年期間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每位患者的電子健康記錄數據。結果表明有19%出現甲狀腺功能障礙。
而另一項臨床試驗經統計發現,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發病率僅6.6%,并且有2.9%的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
盡管甲狀腺功能失常和特定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間無顯著相關性,但在接受納武單抗nivolumab(O藥)和伊匹單抗ipilimumab(Y藥)聯合治療的患者中,與任何單藥治療患者相比,甲狀腺功能失調更為常見。
原文鏈接: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cancer-treatment-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html
資訊8
來源: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發生區域:美國
發布時間:2020.4
摘要:通過靶向SHP-1來降低TCR激活閾值擴大了可用于響應常規檢查點阻斷的T細胞的儲備,從而增強了對腫瘤生長的控制
關鍵字:SHP-1 OT-1
原文:
為了解決TCR親和力在抗腫瘤募集和功能中的作用,以及現有免疫療法對低親和力T細胞的影響,科學家們利用了一個模型系統,發現三氯異氰脲酸酯親和力調節過繼轉移的OT-1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
此外,ICB靶向PD-1和CTLA-4的治療選擇性地增強了高親和力但非低親和力的OT-1的抗腫瘤活性。
為了測試旨在改善低親和力OT-1的募集和活化的策略的影響,研究人員選擇靶向SHP-1。
盡管SHP-1抑制單獨不能增加OT-1控制表達高親和力或低親和力OVA變體的腫瘤生長的能力,但它增強了低親和力T細胞的募集和細胞因子的產生。ICB和SHP-1聯合抑制增強了低親和力T細胞控制腫瘤生長的能力。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靶向SHP-1擴大了可用于對ICB反應的T細胞的范圍,并通過低親和力T細胞誘導抗腫瘤活性。
原文鏈接:
https://cancerimmunol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8/4/506
資訊9
來源: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發生區域:美國
發布時間:2020.4
摘要:癌癥中早期髓樣來源抑制細胞的定量需要排除嗜堿性粒細胞
關鍵字:髓系來源抑制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
原文:
髓系來源的抑制細胞(MDSCs)是一組不成熟的異質性細胞,它們聚集在外周血和腫瘤微環境中,是癌癥治療的障礙。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作為預后生物標志物,是治療的靶點。
基于表面標記,人類中已定義了三種亞類骨髓基質細胞: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早期骨髓基質細胞。
歸因于e-MDSCs的標記與嗜堿性粒細胞的標記重疊,嗜堿性粒細胞是罕見的循環髓細胞,在癌癥中具有未被認識的作用。
因此,科學家們詢問循環和腫瘤微環境中的e-MDSCs是否包括嗜堿性粒細胞。
在新診斷為嗜堿性粒細胞缺乏癥的患者中,與血清相比,在腹水中觀察到嗜堿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標志的積聚增加。
被招募到腫瘤微環境中的嗜堿性粒細胞可能通過釋放促進血管滲漏的促炎性顆粒成分而加劇液體積聚。
在外周嗜堿性粒細胞計數和原發性肝癌患者的存活率之間沒有觀察到顯著的相關性。
結果表明,那些e-MDSCs僅由表面標記定義的研究應該重新評估,以排除嗜堿性粒細胞。在未來的研究中,不成熟和抑制都是定義e-mdsc的標準。
原文鏈接:https://cancerimmunol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20/04/01/2326-6066.CIR-19-0556
資訊10
來源: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發生區域:美國
發布時間:2020.4
摘要:朗格漢斯細胞和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分化和遷移需要CSF1R
關鍵字:朗格漢斯細胞 CSF1R LCH
原文:
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LCH)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其特征是CD1a+ CD207+ LCH細胞的組織積聚。在LCH臨床樣本中,LCH細胞(包括BRAFV600E細胞)和TAMs保持CSF1R的高表達。
研究人員在所有測試的LCH病例中檢測到其配體CSF1的轉錄物,但未檢測到IL34。
CSF1R和CSF-1在LCH的表達,以及它們在液晶遷移和分化中的作用,表明CSF1R信號傳導阻斷是治療LCH病的一種候選的合理方法,包括BRAFV600E和野生型疾病。
原文鏈接:https://cancerimmunol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20/04/01/2326-6066.CIR-19-0232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