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
【品種來源】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
【別名】野槐、好漢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肝、腎、大腸、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應用】
- 常治腫瘤
常用于大腸癌、卵巢癌、肝癌、肉瘤等腫瘤。
- 其他應用
(1)治療皮膚瘙癢:苦參根粉末適量,以香油或菜油調搽患處,亦可用適量藥材切片煎水洗全身皮膚。
(2)治紅痢、赤白帶下:苦參,水煎服。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文獻論述】
《本草衍義補遺》:苦參,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致腰重者,因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其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
《本草綱目》: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唯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張從正亦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于飲食亦然。又按《史記》云:太倉公淳于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慎風,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