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一書中,莫里教授臨終前反復對學生開導:要學會“跟自己和解,跟周圍的人和解”。學會講和,不僅體現了智慧、包容,而且也是生命的本來意義之一。
其實,所謂“講和”,就是對自己好一點,別苛求。有時候,夠好了就可以了。生活中需講究智慧與境界。善于講和者,心靈易靜謐安寧,容易滿足,自然健康“不請自來”。
筆者年輕時是個拼命三郎,也是什么都努力追求做得最好,什么都不愿意放棄的人。所以,32歲能成為勞模,20世紀80年代末,40歲不到能夠連續兩次破格,升為教授。
然而,40多歲后,發現了很多健康問題,自己開始反思了:搞醫療及健康的,首先應該自己健康。自己不健康,別人憑什么把健康托付給你?自己再這樣下去,小車不倒只管推,那么,健康出大事故只是早晚的事。到那時,斗而鑄錐,再來治療,有意義嗎?
于是,那時候筆者便與自己的身體講和了。放棄了一些追求。20多年下來,原來潛在的健康危害或沒有太大發展,或有所緩解。
還記得10多年前。有位女中醫的母親生肺癌,來我處求診。由于年事已高,無法手術和放、化療。為此,開了中醫藥治療,3~5年間,老婦人病情都很穩定。
期間,我注意到每次帶母親來看診的那位女中醫,總是戴著口罩和塑料手套。有一次問她問什么?她說是因為手裂了。其實筆者心里明白,她說的是假話,她是有嚴重潔癖。
于是當時就隱晦告訴她:特別愛干凈,這是習慣,但是過分了不太好。當然她也沒當回事。但那時,筆者便私下和助手說,她很危險,是一些疾病的高危對象,早晚要出問題的。結果一語成讖。
2009年來求診時,她母親好好的,她卻得了乳腺癌和肺泡癌。百思不得其解,自己那么愛干凈講衛生,為什么偏偏得了癌癥。于是筆者便告訴她:愛干凈過頭了,往往是在給自己施加壓力,再加之有癌癥家屬史,平時又容易焦躁,這些都使你處在高危狀態。
先秦的大賢荀子早就說過:“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學會“講和”,不僅是處世之道,更是維持健康長壽的不二法則。 極端點說:百歲長壽星中,沒有苛求自己者。不善于與自我及生活講和,類同于殘害生命。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