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很多人醫學常識的缺乏,一些陳舊觀念又根深蒂固,想要改變他們的觀念還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很多人對各種癌癥手段是一頭霧水,完全分不清,甚至有的非腫瘤專科的醫生也一樣,鬧出不少笑話,讓人哭笑不得。
記得有一天我上午查完房回到辦公室,剛拿起水杯想要喝口水。這時有個家屬(病人的兒子)跟進來了,看表情似乎有不滿的情緒,剛才查房時不還好好的嗎?還說感謝我費心。
我趕緊放下水杯,問他是不是還有什么事沒弄明白。家屬說:“潘大夫,我父親說您昨天說好了今天給我媽安排化療,你下面那個小王醫生還找我父親談話簽了字呢,剛才你們來病房查房時也說今天開始化療,怎么這么晚還沒開始?”看得出,他的眼神中略帶怨憤。
原來是嫌化療開始得晚了,我一看時間,這一輪查房下來,現在都快十點半了,這會兒應該已經開始化療了才對,也許今天病房的化療病人比較多,護士比較忙,我說:“你別急,我幫你去看看。”也顧不上喝水,隨即回到22號病床邊,家屬也跟了過來。我看了看點滴,化療已經開始了,正在進行中,我說:“已經開始了啊,這會兒正進行著呢。”
家屬不同意了,說:“潘大夫,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可不能這樣糊弄我,我媽不還躺在病床上嗎?而您也還在這里,怎么就開始了?”
我徹底暈了,難道他認為化療是什么?我說:“這就是化療啊,現在你媽媽正在吊點滴的這個藥就是化療藥,就是那個用黑布包著的吊瓶。”
“您是說這個用黑布包著的吊瓶?這打點滴就是化療嗎?”家屬指了指病人床邊那個點滴瓶。因為用的是紫杉醇,這種化療藥一般建議盡量避光,滴注時用遮光袋套住液體,用棕色避光輸液器滴注。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有些化療藥對光敏感,在配制和使用過程中必須嚴格避光,有的化療藥只要一般性避光就行,有的化療藥則沒有避光的要求,這個要根據具體的藥物而定,不同的化療藥有不同的要求。
“對啊,這就是化療啊,化療就是打點滴或吃藥,但這個點滴可不是一般的點滴。昨天跟你父親說得很清楚,不過不怪你,昨天談化療方案和簽字時你剛好不在。”
“可我聽說化療是讓病人躺在一種機器里,然后用什么射線把癌細胞殺死。”
在醫生眼中完全是常識的東西,很多普通老百姓可能還完全是一頭霧水,基本名稱概念沒弄清。得,只能再費神解釋了。
“你說的那叫放療,也就是放射線治療,不是化療,化療和放療是不一樣的。化療是藥物治療,用的是化療藥物,你母親的腫瘤已經晚期有轉移了,不能手術。放療和手術都是局部治療,對你母親來說價值不大,她主要采用化療的方法。也就是現在點滴的這個化療藥物,逐漸進到血管里,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處,當然也包括有癌細胞的地方,這樣就可以殺死癌細胞。
而放療呢,也就是你說的那種用射線殺死癌細胞的方法,它只是一種局部治療手段,主要用于早期的比較局限的腫瘤,它不能作用到全身,因此對于有轉移的晚期腫瘤,它的作用有限,只在偶爾的情況下會用到。比如骨轉移伴有疼痛,可以考慮針對這個骨轉移部位進行姑息放療,起到減輕疼痛、降低骨折風險的作用,但主要治療方式還是化療,當然有時也包括靶向藥物。昨天跟你父親溝通過,考慮到經濟情況,暫時不加靶向藥物。”
他點了點頭,似乎聽懂了,但看他的眼神,又似乎還是不太相信,那意思化療就是躺在病床上,打打吊針就完事?化療這么簡單啊?
這種情況還真不少見,很多人認為癌癥是大病,是會死人的病,治療應該很復雜,哪能這么輕描淡寫?
比如手術,就很隆重,得進手術室,手術室可不是隨便什么人就可以進進出出的。手術那天七大姑八大姨一大堆親戚來探望,不管這種探望有沒有實際用處,反正都要圍過來表示關心(其實多數是添亂),一大堆家屬和親友在手術室外面焦急地等著,手術當然得要麻醉師,得有主刀醫生,甚至還得按所謂的中國式做法給主刀醫生塞塞紅包或請吃飯之類的,這樣才算是一件大事,才符合多數中國人固有的治大病的模式。
又比如放療,病人得要進到一個特別的地方,要躺在一種很特別的很貴重的大機器里面,家屬進不去,也看不到,只能在外面等著,充滿神秘感,這樣才“高大上”,才算是重視,才算是治療癌癥這樣的大病。哪能像現在這樣,就躺在普通的病房里護士給掛個點滴就算完事?而且花的錢一點也不少,這簡直是在忽悠病人和家屬。
化療只是打打針吃吃藥,真的這么簡單嗎?當然不是!
化療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挺簡單,其實本質上卻很復雜,它的復雜性一點不亞于手術和放療,不過老百姓一般看不出來,因為大家通常只看表面形式。
化療的復雜性不是體現在表面的操作過程,而在于化療方案的個體化制訂(該不該化療、適不適合化療、選擇什么方案才是最佳、劑量如何調整、要不要配合其他治療手段等)、化療的執行過程(用什么溶媒配化療藥、化療藥的點滴時間長短、先后順序、預處理等)、化療毒副反應的處理以及方案和化療劑量的調整、各種細節的個體化處理,等等。
這些東西多數是無形的,但體現的是醫生的思考和水平,似乎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最終病人能感受到并從中獲益,比如最終的治療效果、病人對治療的感受、毒副反應的預判和及時處理、治療過程的順利與否等。
說到最終的治療效果,有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所謂腫瘤縮小。比如某些類型的淋巴瘤,懂一點皮毛的醫生給病人隨便用點“強的松”或“地塞米松”之類的激素,腫瘤就縮小了,甚至當天腫瘤就縮小,有的病人或家屬一看,哇,這醫生太神了,其實他不知道,這并不是這個醫生的功勞,有的淋巴瘤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就這樣,對治療高度敏感,淋巴瘤的初治一定要規范,如果只是用一點激素就了事,或者隨意降低化療劑量,這種不規范的治療,從長遠來說,是害了病人,但這背后的真相很多人根本不了解。
又比如,有的癌癥在進行根治性手術后需要進一步進行術后的輔助化療,手術已經切掉了可見腫瘤,做化療的目的是“清掃戰場”,殺滅可能殘存的肉眼和影像檢查“看”不到的癌細胞,這個化療的“療效”并不是看腫瘤有沒有縮小,因為已經沒有可見的腫瘤(已經切掉了),何來縮小?它的療效不是腫瘤縮小,而是盡量降低將來復發的概率,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
術后輔助化療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將來癌癥復發的概率,有的醫生術后輔助化療不按規范執行,選擇方案很隨意,甚至憑主觀經驗,隨便更改方案,自己組合藥物,將用于晚期癌癥的藥物方案想當然地認為對輔助化療也有用,就拿到輔助化療中來用,或無理由無依據隨意降低化療藥物劑量,以上種種勢必會影響“療效”,也就使將來復發的風險增加,讓本來不復發的復發了,本來可以延遲復發的提前復發了。
這里面的道道,很多病人和家屬根本感受不到,諸如此類還有很多例子。如果你只看表面的東西,化療確實就是打點滴吃藥而已,如果你能看到本質,化療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化療的復雜性甚至超過手術和放療。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