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醫生和患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癌癥治療充滿了不確定性,有時候就像開盲盒:
- 有的患者對抗癌治療特別敏感,一經治療癌細胞立刻全面消失;
- 而有的患者癌細胞則格外狡猾,不僅生長、轉移的極快,而且可能對各種治療都不敏感,頂著抗癌藥物的壓力“野蠻生長”。
這是我們在癌癥治療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癌癥的成因極為復雜,不同的基因情況、免疫狀態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治療效果。但有這樣一類人,天生就是抗癌治療的“贏家”,即便已經是晚期癌癥,經過簡單的治療認可徹底治愈(臨床治愈)。
他們可能有這些特征:
- 對治療特別敏感(PD-1一針就神效);
- 療效特別持久(別人平均管用幾個月,他幾年都不進展);
- 對很多治療方案都敏感(化療方案換了三四個,效果都很好);
- 長期生存(超過5年,甚至超過10年);
……
憑啥這些“超級幸運兒”可以長期生存?除了運氣以外,可能還有著科學的規律和特征在其中。
深入研究這些抗癌幸運兒,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有利于醫學界研發更好的抗癌策略和抗癌藥。
通過分析這類患者的特征,我們可能找出真正實現患者長期生存的秘訣。
卵巢癌患者長期生存的秘密
近日,墨爾本大學彼得麥卡勒姆癌癥中心的David D.L. Bowtell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126名具有不同生存期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特別是60名確診后生存超過10年的患者)的原發腫瘤進行多組學分析,發現他們都存在的共同特征包括:
- 長期生存的患者同源重組修復相關基因突變率較高(BRCA1,BRCA2,RAD51C,ATM,PTEN,CDK12等),為77%左右,顯著高于短期幸存者的38%。
- 長期生存患者的TMB(腫瘤突變負荷)較高,總體生存期中位數為11.9年,同樣顯著高于短期生存者。
- 長期生存的患者具備更高的活化CD4記憶T細胞和漿細胞的豐度。
簡單說來,基因突變越多(同源重組修復相關基因更容易讓癌細胞“暴露偽裝”,從而被人體免疫發現目標),或是患者體內的免疫狀態越好,都是長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除了關于卵巢癌患者的狀態分析外,在過往的臨床中,“超級幸運兒”們可能還有這些特征:
惰性癌癥,不思進取的“躺平”癌細胞讓患者實現長期生存
每一位患者的癌細胞都不盡相同。有的患者癌細胞“活潑好動”,那么這位患者可能在原發病灶僅有1-2cm時就出現癌細胞的遠端轉移,成為晚期患者;有的患者癌細胞“埋頭苦干”,體現在臨床上則是可能出現5-10cm的“巨型腫瘤”。
自然,也有的患者癌細胞選擇“躺平”,就是我們臨床上所說的惰性癌癥。在臨床上,我們通常會使用腫瘤“倍增時間”來對惡性腫瘤進行評判(腫瘤體量增大一倍所需的時間)。
對大多數惡性腫瘤而言,倍增時間往往不足400天。但對于惰性腫瘤而言,則往往長得較慢,倍增時間可以超過400天,甚至達到1000天。
那么,怎么判斷我們的癌癥是否屬于惰性癌癥呢?臨床上我們有一個比較常用的指標來進行輔助判斷:Ki67。
Ki67是臨床中判斷腫瘤細胞活躍程度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在患者的病理報告中都會有ki67的數值檢測。ki67通常用百分數表示,范圍在0%~100%之間。
在很多情況下,較高的ki67指數確實對患者的預后有負面的影響,ki67越高,說明惡性度越高。
以淋巴瘤為例,ki67在30%以下,可以認為是相對惰性的淋巴瘤,30%~80%之間,是侵襲性的淋巴瘤,高于80%是高侵襲性的淋巴瘤,其他癌癥類型也大多如此。
當然,Ki67不是絕對性的“惰性癌癥”判斷指標。但根據Ki67的數值情況,患者們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預判自己是不是屬于可以長期生存的“超級幸運兒”
患者的癌癥驅動基因,很重要!
靶向治療,可以說是癌癥治療繼放化療后的又一項突破性療法。根據癌癥驅動基因突變的不同,患者們可以選擇不同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最終實現的療效也就不盡相同。
而那些出現特定驅動基因突變的癌癥患者,則屬于“走了大運”的類型。
我們以大家最熟悉的肺癌為例。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約20%~40%的患者存在EGFR驅動基因突變。
針對這個突變目前我們已經開發出了第一代EGFR靶向藥物(易瑞沙、特羅凱、凱美納等藥物)、二代EGFR靶向藥物(阿法替尼等)以及三代EGFR靶向藥物(奧希替尼等)。
通過EGFR靶向藥物的不斷迭代,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就已經超過了2年,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實現5年的長期生存(臨床治愈)。
而另一部分更幸運的肺癌患者(約5%)則可能存在ALK驅動基因融合突變。在臨床上,我們把肺癌患者的ALK突變稱為“鉆石突變”,擁有比EGFR基因突變更多的抗癌藥物。包括從第一代的克唑替尼到二代/三代/四代的Ceritinib、Alectinib、Brigatinib、Ensartinib和Lorlatinib等藥物。
在日本的一項臨床實驗中,醫生發現在60例觀察的ALK基因融合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中,一線使用第二代ALK抑制劑(Alectinib或者Ceritinib)的患者,中位生存期高達416周,整整8年!
換句話說就是存在ALK基因融合突變的患者,其中一半至少可以生存超過8年,實質上距離徹底治愈已經非常接近了。
患者的免疫狀態決定了他是否能成為“超級幸運兒”
2017年底,世界頂尖學術雜志《Nature》發表了一篇重磅研究論文,讓患者的免疫情況在癌癥治療中備受關注。
科學家首先找到了82位生存時間超過6年,且組織標本、外周血標本以及臨床資料完整的“超級幸運兒”。
另外又找了68位與這些“超級幸運兒”年齡、性別、病理類型、腫瘤分期、后續治療等基本相當的普通病友,他們的中位總生存期只有9.6個月,這差不多也是整體人群中,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水平。6年VS 9.6月,天壤之別。
然后,他們仔細對比了這兩組病人到底有什么重大的區別,發現了如下幾點:
“超級幸運兒”的抗癌免疫反應更強。研究人員發現“超級幸運兒”的腫瘤組織中有更多的CD8陽性T細胞(比普通病友多3倍),這些CD8陽性T細胞90%以上都具有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比普通病友多12倍),而且具有攻擊癌細胞能力的T細胞種類更多樣化——這一系列結果,初步暗示了抗癌免疫反應的活躍程度和力度,可能與患者生存期有關系。
“超級幸運兒”具有更多的新生抗原(neoantigen)。要產生抗癌免疫反應,前提是要有合適的抗原。近年來,相關的研究提示,腫瘤基因突變導致的異常蛋白,最有可能產生能被免疫系統識破和攻擊的真正有用的抗原,這類抗原就是所謂的新生抗原(neoantigen)。
因此,科學家又對這兩組病人的腫瘤組織進行了深度的測序和抗原預測。結果發現“超級幸運兒”確實具有更多的新生抗原。
那么,到底怎樣做才能幫助患者的免疫狀態改善,成為克制癌癥的熱腫瘤呢?或許運動能幫助癌癥患者們提高這樣的概率。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以外,這類患者還有一些其他的共性特征:
例如免疫治療副作用大。
首診方案選的好;甚至是飲食注意,心態積極等因素,都是影響患者實現徹底治愈的重要原因。找到這些特征,我們就能有意識的向這些特征靠攏,爭取實現更久的生存期甚至臨床治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