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桃花爛漫,在西湖邊踏春賞花的呂德海(化名)一家人其樂融融,走在一家人前面的呂德海健步如飛、笑聲爽朗,誰也看不出他在一年前才被確診肺癌,是一名剛做完手術半年的患者。
很多病友覺得呂德海很幸運,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奇跡,或許是源于在抗癌路上的第一步就作出了一次正確的選擇:聽從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普胸外科主任胡堅教授團隊的治療建議,選擇了新輔助免疫治療,為手術根治肺癌打贏了一場勝利的“圍殲戰”。
初春時節,西湖邊桃花盛開
咳嗽一個月怎么變成“肺癌”?醫生道出1個真相
2022年3月開始,50多歲的呂德海夜里經常咳嗽不止。他剛開始沒在意,沒想到,晚上咳,白天咳,咳嗽一陣兇過一陣,嚴重時甚至喘不過氣了,快一個月都沒好。他的女兒是一名護士,回家一聽這情況果斷做出決定:“你這咳嗽不對勁兒,必須去醫院查一下!”
在女兒的堅持下,4月初的周末,呂德海不太情愿地去醫院檢查,原本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咳嗽而已,沒想到醫生將呂德海的女兒和其他家屬叫到辦公室,告訴他們這個猶如晴天霹靂的消息:“CT檢查發現右肺下葉有個4cm的腫塊,初步判斷可能是肺癌,建議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盡快爭取手術機會。”當天,心急如焚卻強裝笑顏的女兒就帶著呂德海直奔杭州。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呂德海在杭州開始一系列的檢查:CT、驗血、Pet-CT……醫生又帶來一個新的噩耗:“基本確診是肺癌,且Pet-CT發現有淋巴結轉移。”一家人怎么也接受不了這一殘酷的現實, 不過是咳嗽一個月,怎么變成“肺癌”?最后還是醫生道出了真相:
慢性咳嗽多數不是肺癌,但對于長期抽煙的老年人、沒有感染病因的慢性咳嗽、戒煙后一個月以上咳嗽反而加重者、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來說,則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及時做胸部CT檢查,必要時做支氣管鏡檢查并取活檢組織,通過病理檢查來確定是否為腫瘤,以及腫瘤的良惡性和分期,這對于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和療效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肺癌、有淋巴結轉移、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面對沉重的事實和五花八門的腫瘤治療方案,對于家屬來說,根本不知道哪個是最適合、最正確的選擇?而抗癌之路猶如開工沒有回頭箭,一旦選錯,則可能永遠地失去了延長生命的一線機會。
女兒與一家人多次討論后決定:既然有手術切除肺癌的機會,那就找最有經驗的專家來做,將復發的風險降到最低,爭取手術根治成功的最大希望。心急如焚的一家人分別通過醫生和朋友打聽,最終將希望寄托在胡堅主任身上。
對肺癌的恐懼,止步于創新療法帶來的驚喜
4月19日,呂德海住進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普胸外科的病房,直到此時,他仍不知道自己患癌的事實。
經過CT、支氣管鏡等一系列入院檢查,呂德海被確診為:“右肺下葉肺癌伴周圍阻塞性改變,右肺上葉磨玻璃結節。病理檢查及分型為肺鱗癌,2B期。加之外院Pet-CT發現有淋巴結轉移。”
這樣的手術病例,即便對于身經百戰的胡堅主任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普胸外科主任 胡堅教授
一方面,呂德海的肺部腫塊雖然可以切除,但從位置上來說屬于中央型肺癌,在吸煙的肺鱗癌患者中比較常見。顧名思義,中央型肺癌就是長在肺中央的腫瘤,對重要的支氣管、動脈、靜脈都有侵犯。如果直接切除,首先不一定能切除干凈,而且很可能要切除一側全肺,這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和生活質量影響很大。
另一方面,這名患者同時伴有淋巴結轉移,表明看不見的腫瘤細胞已經開始向外蔓延,甚至已經潛藏在了人體各個器官內,而這正是手術無法處理的,所以相當一部分患者術后會復發轉移。回憶起來,胡堅主任自己都揪著心:“在以前,這類患者治療效果通常都不理想,哪怕做了全肺切除,還是會擔心癌細胞轉移帶來的復發,術后5年內的復發率有50%之高,而且一旦復發往往就是晚期。”
在過去,這些患者常通過術前的化療來爭取腫瘤病灶縮小、消滅潛在腫瘤細胞、進而獲得更好的手術機會。這種在術前應用的治療方案也叫新輔助化療,但這一經典的手段在臨床上尚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療效,對5年生存率的提升只有5%左右。
然而,隨著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肺癌手術治療的格局也悄然迎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就在今年,首個PD-1抑制劑用于肺癌患者新輔助治療的藥物適應癥在中國獲批,這意味著像呂德海這樣可以手術的肺癌患者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進一步提升手術根治的寶貴機會,更有望大大延長術后無復發的生存期。這項適應癥的獲批基于一項全球大型臨床研究的結果。此前,研究的結果一經公布,立刻在學術界引發了轟動,也給胡堅主任留下了深刻印象:
“研究中,PD-1抑制劑+化療的新輔助免疫治療方案,不僅為手術療效比較差或難以達到完全切除的肺癌患者帶來了更多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治愈機會;更重要的是,術后有24%的患者切除標本在顯微鏡下看不到任何癌細胞了,術語叫‘病理完全緩解(pCR)’,意味著新輔助治療的療效非常好,術后的復發風險也會很低,這種情況在以往幾乎是見不到的。簡單來說,免疫治療相比傳統的化療,為手術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獲益。”
經過病情會診和家屬溝通,胡堅主任建議為呂德海在術前應用PD-1抑制劑聯合化療的新輔助治療方案,每個療程為三周。女兒和家屬經過討論,決定聽從胡堅主任的專業建議,不急于進行手術,而是先接受新輔助免疫治療,再根據療效決定擇期手術的時機。
在第二個療程時,呂德海察覺出一絲真相:如果只是炎癥,為什么要輸液這么久?由于治療的副作用,他胃口變差,經常反胃,在他的追問下,女兒道出了患癌的真相。
知道真相的呂德海心里非常難受,對肺癌死亡的恐懼,對家庭未來的迷茫,讓他徹夜難眠,暗自落淚。他最擔憂的是,這樣的絕癥,到頭來,人財兩空,給家庭留下沉重的負擔。
住院期間,呂德海(化名)常在浙大一院的花園中舒緩心情
面對患者呂德海的沮喪和消沉,胡堅主任團隊一再予以安慰和鼓勵,告訴他如今肺癌的治療手段和療效已經日新月異,有很大機會根治:要相信我們專業的醫護團隊,只要積極配合治療,一定能“搏”一個治愈的希望。
胡堅主任還笑著跟呂德海打賭:“放心吧,做完手術4天你就能出院,相信我們!我們一起選擇的治療方案是最適合你的!”將信將疑的呂德海開始積極配合治療。術前的最后一次復查中顯示:病灶奇跡般地變小了,腫瘤分期明顯下降,從2B降為了1B!這意味著手術難度也隨之大大降低。他還驚喜地發現呼吸困難、劇烈咳嗽等癥狀明顯減輕,營養狀態也有所改善,體重增加,對手術的療效有了充足的信心。
從“切不干凈”到pCR,新輔助免疫治療讓他“逆風翻盤”
轉眼間,到了手術那天。經過綜合評估,胡堅主任為呂德海采取了創傷更小、保留肺功能更多、術后恢復更快的胸腔鏡下袖式肺葉切除術, “簡單來說,就是先把占據‘交通要道’的腫瘤切除,然后再把兩頭正常的支氣管像縫袖子一樣吻合,完成重建,這樣只需要切除一葉肺,損傷比較小。但這么精細的手術要在胸腔鏡下完成,確實很有挑戰性。”胡堅主任介紹道。
胡堅主任
但在胡堅主任的高超醫術下,手術完成得非常成功。令人驚喜的是,術后的標本病理檢查顯示:“(右下葉)肺組織內未見癌組織……上切緣、下切緣未見癌組織。支氣管旁及(7、11組)淋巴結未見轉移癌組織。“
這意味著這次手術后的病理結果達到了所有患者和醫生夢寐以求的“pCR”,也就是找不到任何癌細胞。這一切,新輔助免疫治療功不可沒。
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呂德海等到了胡堅主任的承諾,他真的術后4天就出院了。吃飯、睡覺都很快恢復正常,精神和體力好的不像是剛做了肺癌手術的患者。
胡堅主任說:“呂德海不僅術后恢復良好、沒有任何并發癥,而且隨訪半年來,我們在他身上沒有發現任何腫瘤學的證據,包括血液檢查、CT、B超、活檢等手段,都沒有發現腫瘤復發的征兆。我們將繼續隨訪下去,期待看到更長期的獲益。”
在呂德海身上奇跡般的“逆風翻盤”,胡堅主任說,這不只是個例,而是未來在很多肺癌患者身上都可以成功復制的方法。
和傳統治療方式不同,腫瘤免疫治療并不是作用于腫瘤本身,而是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抗腫瘤。“通俗地講,腫瘤細胞就是身體內的‘武林敗類’,靶向藥和化療藥是直接打擊,效果直接但容易耐藥。免疫治療藥物則是動員人體內的免疫T細胞來‘清理門戶’,只要識別出身體內有癌細胞,就可以動員免疫細胞無死角清除。比如呂德海接受新輔助免疫治療后,其附近支氣管及遠處淋巴結的那些肉眼看不見的轉移癌細胞也被徹底清除干凈,即便在顯微鏡下也無影無蹤,大大降低了肺癌術后的復發和轉移風險。”
“而把免疫治療用在手術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能令分期處于較晚期的肺癌獲得更好的手術機會,比如IIIA期的肺癌患者就適合用來降期,有望通過新輔助免疫治療變成中早期,實現腫瘤的徹底切除,這可能是新輔助免疫治療獲益最大的患者群體。最重要的是,肺癌患者一旦獲益,往往能表現出‘長尾效應’,也就是長期無復發生存,這跟化療比不可同日而語。”胡堅主任解釋道。
胡堅主任認為,對于免疫治療,腫瘤學界的期待遠不止于此。總之,免疫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呂德海無疑是一名的幸運的患者,發現肺癌后立刻找到了胡堅主任,接受了專業的治療,取得了理想的療效。每個患者和家屬都希望能像他一樣少走彎路,對此,胡堅主任也提了一點能少走彎路的建議:
“每個腫瘤患者都有個體化的病情特點,量體裁衣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時一定要找到專業的專家團隊,在規范化基礎上制定個體化治療的方案。同時,患者和家屬要通過正規的途徑學習一些關于腫瘤診療的科普知識,在專業團隊的指導下,最后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選擇。”
術后康復、迎接新生活的呂德海(化名)
胡堅主任還感慨道:“呂德海的女兒是護士,有一定醫學專業知識,所以她第一時間帶父親去檢查,尋找了專業的醫療團隊,同時又對新技術有所了解,治療依從性比較好,少走了很多彎路。”
“不僅如此,呂德海和家屬還重視了一個容易被其他腫瘤患者忽視的細節:手術只是手段,目的是得到良好的長期療效,是為了活得長、活得好;而只是把手術做完,并不等于活得長、活得好,所以他們在確診后并沒有急于要求手術,而是在整個治療決策過程中都積極參與、配合,包括手術前、手術、術后綜合的治療方案,以及在多學科討論基礎上的個體化方案。
可以說,呂德海治療奇跡的實現,最終離不開其親友團和他女兒的功勞。”胡堅主任總結道,“我們衷心希望所有腫瘤患者都能像呂德海和家屬一樣,相信專業的力量,接受最適合的方案,積極配合治療,少走彎路,取得最好的療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