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腫瘤治愈后,癌癥幸存者真的和普通人的健康狀態完全、100%的沒有差異嗎?會不會在未來有什么潛在風險、實際影響呢?
當想到這個問題,有人很樂觀,也有人很憂慮。
例如不少放療的頭頸部腫瘤患者,都能隱約感覺到治療結束后,味覺、嗅覺沒有以前敏銳了。
再例如,不少化療脫發的患者也表示:結束治療幾個月后,即便頭發長出來了,頭發不論是顏色還是粗細、卷曲度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這一些都是腫瘤及治療帶給我們的即時性的損傷。如果將目光放長遠,曾經得過腫瘤、進行過治療又會給我們漫漫余生帶來什么呢?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腫瘤的“遲發效應”。
什么是腫瘤遲發效應?
不同于腫瘤本身及腫瘤治療時給身體帶來的傷害,遲發效應是指癌癥治療結束后才開始顯現的副作用。癌癥幸存者可能在多年后才出現癌癥治療的遲發效應。目前,任何一種主要治療方式都可能導致癌癥治療的遲發效應。化療、激素治療、放射療法、手術、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都是如此。
哪些人容易出現腫瘤遲發效應?
幾乎所有癌癥幸存者都有出現腫瘤遲發效應的可能性。這其中兒童期癌癥幸存者發生的概率會更高。這是因為兒童的骨骼、組織和器官生長迅速。在這一關鍵的生長時期,癌癥治療可能會產生干擾。
常見的腫瘤遲發效應有哪些?
①第二原發腫瘤風險提升
曾經有一項研究對美國青少年、年輕成人癌癥幸存者后續原發性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行了統計。
PS:
原發癌是指正常細胞,在各種內外致癌因素的長期作用下,逐漸轉變為癌細胞,進而聚集形成惡性腫瘤。
復發癌則是指原發癌經治療消退后,在原發癌所在的器官上由于治療不徹底,殘存的癌細胞卷土重來。
后續原發性癌癥就是指原本的腫瘤沒有復發、轉移,但體內又重新長出了新的、不同類型的腫瘤。最簡單的說,就是第二次得癌了。
從統計的數據中看,在1975 年至2013 年期間,平均隨訪14.6 年的的,首次確診年齡為15-39 歲的癌癥存活者中,共發生了 13,420 例后續原發性癌癥病例和 5,008 例后續原發性癌癥死亡,這兩個數據分別高出普通人群 25%和84%。
而參與調查的29 種癌癥中,有 20 種的發病率和 26 種的死亡率在統計學上顯著升高。這也就說,絕大部分青少年、年輕成人癌癥幸存者都有比普通人更大的患癌甚至死亡風險。
這其中,女性霍奇金淋巴瘤幸存者的標準化發病率是最高的。小腸癌幸存者中標準化死亡率是最高。
什么原因導致了腫瘤患者更容易二次患癌?世界上真有癌癥體質嗎?
首先是治療方式方面。當前我們的抗瘤治療都側重于解決腫瘤這個主要矛盾。但對于其后產生的很多連帶效應,有可能顧及不到。比如治療乳腺癌的藥物他莫昔芬,會導致子宮內膜增厚,長期的服用該藥,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是在治療乳腺癌的過程中,我們肯定不能因為其副作用而放棄當下的治療。同樣,在其他治療癌癥的用藥中,也存在類似現象。
除了治療本身因素之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患者接下來的健康和預后。有些癌癥本身就是因為一些不良因素導致的,如果癌癥治愈了,但是致病因素沒有消除,那么新的癌癥很有可能還會卷土重來。至于遺傳因素導致的腫瘤,許多患者,可能這輩子都會是高風險人群。
對此,我們能做的唯有在腫瘤治愈后,依舊保持癌癥預防與早篩的良好習慣。盡可能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②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
目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癌癥幸存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說來,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的風險隨年份變化。絕大多數存活者在診斷和完成治愈性治療后5年或更長時間后處于最大風險中。特別是吸煙、有不良健康行為的癌癥幸存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遠高于同齡人。
柳葉刀曾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納入了126120名癌癥幸存者,對20種癌癥的中、長期心血管疾病風險進行了分析,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類型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律失常、心衰、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等。
其結果表明:
惡性血液腫瘤幸存者,冠狀動脈疾病、心律失常、心衰、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等的風險均會升高;
非霍奇金淋巴瘤幸存者,心衰風險會增加,與年齡較大或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既往史的人相比,這一風險增加在年齡較小或無上述病史的人群中更為明顯
乳腺癌和肺癌幸存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其中年輕患者也比老年患者更為明顯。
結直腸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幸存者,心律失常風險增加。其中超重或肥胖的幸存者要比體重較輕的癌癥幸存者風險更高。
乳腺癌和直腸癌幸存者的靜脈血栓栓塞風險增加,在年輕人和沒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中風險最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風險逐漸減弱,但在確診5年后仍然較高;在其他幾個癌癥中也有類似的發現。
那是哪些原因導致了這類問題呢?
目前,一些臨床數據顯示:
①接受蒽環類藥物治療的癌癥幸存者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會增加。
②接受雄激素或雌激素阻斷治療的癌癥幸存者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概率也會增加。
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在未來該如何規避這方面風險呢?
目前,我們已知大多數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明確的風險因素導致的——例如高脂血癥、煙草制品的使用、肥胖癥和糖尿病等等。如果我們能控制這些危險因素,那就可以降低后續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③其它遲發風險:
除了上述兩種,不孕不育、外周神經病變等也是腫瘤幸存者非常常見的遲發效應。
對于兒童腫瘤患者,根據所患腫瘤、治療方式及發病年齡的不同,也可能出現發育、認知功能等方面的遲發效應。
腫瘤治愈后,
如何避免遲發效應?
《2022版癌癥幸存者營養和身體活動指南》中全面總結了4種可改變因素(肥胖、身體活動、飲食、飲酒)與14種特定癌癥生存率之間的關聯性,如下圖:
總結下來主要有四點:
(1)避免肥胖,通過飲食和保持或增加肌肉質量的體力活動。
(2)參加規律的體育活動,需考慮癌癥的類型、患者健康狀態、治療方式、癥狀和副作用等因素。
(3)遵循符合營養需求且始終如一的健康飲食模式以及預防慢性病的建議。
(4)遵循美國癌癥協會指南的一般建議,預防癌癥的飲食和體育活動可降低新發癌癥的風險。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