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上海市肺部炎癥與損傷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的“2023復旦中山肺癌共病多學科論壇”圓滿舉辦。近百位肺癌領域多學科專家教授齊聚滬上,圍繞“肺癌共病(LCC,Lung Cancer Comorbidities)”新理念,在疾病領域的前沿進展、臨床實踐、科研成果等方向交流知識、碰撞智慧,吸引了線上醫療界同道逾七十萬人次觀看及參與論道,為四月的上海帶來了醫學領域飽滿積極的熱情與探索學習的能量。
肺癌診療已步入慢病化精準管理的時代,對肺癌患者生命長度和生存質量的追求已同等重要,新的科學問題也在不斷浮現,臨床實踐面臨新挑戰。基于多項中山研究數據與多年中山經驗總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首次提出“肺癌共病(LCC,Lung Cancer Comorbidities)”診療這一新理念,正契合當下的肺癌診療新格局,并希望借助理念的推廣,與多學科專家從學術交流到科研合作持續研討更多生命可能。
精彩回顧 多學科專家共話LCC新理念
“2023復旦中山肺癌共病多學科論壇”主會場聚焦“肺癌共病(LCC,Lung Cancer Comorbidities)”新理念,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為大會致辭。樊院士表示,新時代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十年,而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就是解決好看病就醫問題。2022年,全國首個獲批立項的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在我院啟動,中山醫院將持續發揮綜合醫院的綜合優勢,推動醫學創新轉化、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培育醫學頂尖人才,在肺癌領域持續開展難點攻關行動,與兄弟醫院一起,共推腫瘤診療事業高質量發展。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主席白春學致辭提到:受益于我國醫療水平的整體提升,肺癌患者的整體生存率不斷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也需要從綜合維度不斷改善,而早診早治則是可以達到上述目標的根本措施。借助新技術與新設備,中國肺癌防治聯盟在2021年就開展了“智能惠及百萬早期肺癌工程”,今年2月繼續啟動了“元宇宙智救百萬早期肺癌工程”。“雙百工程”將發揮中山醫院綜合性醫院的優勢,團結領域內的醫學同道,做別人不會做的、做別人做不到的、做百姓最有利的事情。利用技術賦能,從早診早治到康復治療全方位提升醫治水平,提升患者十年存活率與根治率,最終做到“智”慧眾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宋元林代表承辦方致辭介紹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宋元林代表承辦方致辭介紹道:“肺癌共病”是我們結合臨床實踐提出的診療新理念。是在全面掌握并整合患者疾病信息的基礎上,把復雜醫學問題清晰化、條理化、規范化、個體化,以“肺癌共病”理念為出發點,快速抓住患者診療中的主要矛盾再進行綜合管理,這將更有利于我們臨床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我們希望能夠從“肺癌共病”理念出發,再謀劃更多維度的方向,深入挖掘相關機制、積累更多診療循證數據,指導臨床實踐,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獲益。
肺癌診療領域內的大師學者陳良安教授、李強教授則希望通過更多維度的學術交流與互通合作,共同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讓更多患者受益;由院內多位科室主任及學科帶頭人領銜的大會主席團,包括大會名譽主席王群教授、曾昭沖教授,大會主席譚黎杰教授,也先后進行致辭,并對新理念及新征程展開了深入的分享,為理念的實踐落地提供了路徑方法。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洪群英教授作為大會共同主席,主持致辭環節并分享了關于肺癌共病綜合診治的更多思考方向。大會共同主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葛棣教授就多年的診療經驗,也在多個環節中分享了卓有見地的解決方法。
本次主會場分成“擁抱迭代變化-共鑒醫學進步新力量”“新語大師論-肺癌多學科發展之道”“未來暢想家-暢說診療新進展”三大篇章,多學科專家問辯論道,展開對新方向、新進展的深入解讀。本次論壇特別設置了“護航肺動力 健康共同體”學術專場,基于“肺癌共病”的綜合診療展開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印證與延伸。
“肺癌共病這一新理念的提出,順應了肺癌進入慢病化管理時代進程的需求。目前對‘肺癌共病’尚存在認知薄弱、診斷不足、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大、各疾病間潛在相互機制未明等難點。在肺癌患者長生存、高質量的更高要求下,以人為本,同診共治的綜合治療理念亟待推廣和踐行。此次與會分享的嘉賓都是領域內的專家,會議內容凝聚了多學科的集體智慧。而作為肺癌診療的先頭兵引領這一交叉學科發展,三甲綜合性醫院的呼吸腫瘤亞專科醫生責無旁貸,并更具專業優勢和平臺優勢。”大會執行主席胡潔教授分享道。
復旦中山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十年探索 新理念引領發展新方向
在惡性腫瘤領域,肺癌是中國乃至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脅,其發病率和致死率均為首位。但隨著新技術、新藥物、新聯合方法不斷涌現,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升,慢病化管理的理念已在肺癌診療領域中深化,早診早治的工作也穩步推進中。
僅在肺癌共病研究領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十年前就已經著手開展了相關研究。近年來,更是在肺癌共病COPD等呼吸科領域的共病研究中不斷有學術成果的發表。
為進一步解決難點痛點問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希望借助“2023復旦中山肺癌共病多學科論壇”,對首次提出的新理念進行推廣,與多學科專家一同,以人為本,聚焦患者個體,從診斷開始,直至肺癌全程診療過程中,對肺癌患者的合并癥和并發癥始終有一個全面、動態、完善的評估和管理,并深入挖掘相關機制、積累更多診療循證數據,指導臨床實踐,追求在宏觀全程把控和微觀精準個體化診療中整體化管理的平衡藝術,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獲益。
以“一切為了病人”為方向指導
綜合發展 多維度持續為生命護航
提出“肺癌共病”多維度、整體化的綜合診療理念,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謀劃布局遠不止于此。
20世紀30年代,呼吸科在中山醫院落地生根,而后蓬勃發展。在學科帶頭人吳紹青教授等幾代專家的帶領下,科室全方位布局各亞專科發展,包括呼吸危重癥、慢性氣道疾病、肺部腫瘤和介入、肺部感染、間質性肺病等,不僅在臨床診療實踐中救治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呼吸疑難危重癥患者,并注重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的銜接,新技術創新研發轉化、整合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切實做到“一切為了病人”。
2022年,在建院85周年之際,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啟動,這是全國首個獲批立項的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在醫院高質量發展建設的同時,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也呈現著高質量發展的奮斗新面貌,做到了科研與臨床并進,并以“接軌國際,面向世界,服務病人,造福社會”為愿景,持續為生命護航。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