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基因療法,很多人或許都略有耳聞,但覺得離自己很遙遠。的確,這原本是一種為遺傳性疾病而發明出來的療法。想象一下,一個帶著遺傳病出生的孩子,由于基因上的缺陷,他的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癥,往往還無藥可治。
基因治療產品的出現,讓這些孩子有機會矯正基因上的缺陷,從根本上緩解甚至解決這些病癥。正因如此,基因治療自20世紀60年代萌芽以來就被高度關注,是名副其實的熱門賽道。
但提到基因缺陷,癌癥不也是由于人體內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而產生的嗎?如果基因療法能夠治療遺傳病,是否也能有效地治療癌癥呢?事實上,這正是目前基因治療領域的一大趨勢,隨著相關技術的突破,基因治療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逐漸擴展到癌癥、心血管疾病等領域。
基因治療,不只是CAR-T
所謂基因治療,就是通過修飾或操縱基因的表達以改變活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治療手段。
基因治療產品多種多樣,核酸(例如質粒、RNA)、表達特定基因的基因修飾微生物(例如病毒、細菌、真菌)、離體基因修飾的人類細胞,以及體內編輯宿主基因組(通過或未通過特定的轉錄/翻譯)的產品和未通過基因修飾表達特定基因的微生物(例如溶瘤病毒產品),都屬于基因治療的范疇。
估計很多人不會想到的是,近些年非常火爆的CAR-T療法也屬于基因治療。根據給藥方式不同,基因治療產品可以分為體內基因治療和離體基因治療。離體基因治療就是從分離患者的細胞,并將靶基因引入體外培養的細胞內,然后選擇高度表達靶基因的細胞進行擴增,最后移植會患者體內。
圖1:離體基因治療
除了CAR-T,目前用于實體瘤的離體基因治療方法還包括T細胞受體T細胞(TCR-T)、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等。相關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看得很多了。
本文主要想介紹的是除基因修飾細胞以外的基因治療產品。根據所使用的載體系統,體內基因治療可以分為病毒載體系統和非病毒載體系統。其中,病毒載體主要包括腺病毒、腺相關病毒(AAV)、逆轉錄病毒、慢病毒等;非病毒載體主要包括脂質體、質粒等。
圖2:體內基因治療
已獲批的體內基因治療產品有哪些?
截止2023年1月,ClinicalTrials.gov數據庫收錄了142項應用于癌癥領域的正在進行或已完成的基因治療相關臨床試驗。然而,目前全球已經獲批的用于癌癥的基因治療產品(不包括CAR-T等基因修飾細胞和溶瘤病毒等)僅有兩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全球首個上市的癌癥基因治療藥物是國產藥物。2003年,我國率先批準了世界上首個基因治療產品——腺病毒-P53,由深圳市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用于治療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然而該藥物的批準上市一直存在爭議,上市后也并沒有真正臨床推廣,后與2008年停產。
時隔20年,2022年12月,另一款用于癌癥的基因治療藥物Adstiladrin成功獲FDA批準上市,由隨時Ferring Pharmaceuticals公司開發用于治療膀胱癌,通過利用不能復制的腺病毒載體將基因遞送至膀胱增強機體抗腫瘤效果。
體內基因治療用于癌癥靠譜嗎?
除了以上兩個已經獲批的病毒載體基因治療產品,非病毒載體的基因治療產品也有很多正在審批流程中的藥物。這里以REQORSA免疫基因產品為例。
2022年FDA授予REQORSA和帕博利珠單抗的聯合療法的快速通道資格,用于組織學確認、不可切除的 III 或 IV 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 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單抗治療后出現疾病進展的患者。
人體內存在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腫瘤的發生既有可能是因為原癌基因被激活,也可能是因為抑癌基因發生了突變或失活。那么,可不可以將抑癌基因直接補充到人體內,從而發揮抗癌作用呢?
REQORSA的活性成分TUSC2(又稱FUS1)就是一種抑癌基因。研究人員將這種抑制基因包裹在一種“脂質納米囊泡”中,注射進人體內。并且,這種囊泡帶有正電荷,更容易被帶負電的癌細胞吸引,從而將抑癌基因釋放到癌細胞內。
圖3:囊泡運輸系統
看到這里,目前體內基因治療產品用于癌癥治療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大家應該已經心里有數了。與基因療法用于單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疾病不同,癌癥的基因突變和失活情況更為復雜,往往不是只有一個抑癌基因的功能缺失,這時候僅輸入一個基因能否逆轉局勢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
正因如此,目前的體內基因治療往往不是單打獨斗,而是聯合其他抗癌療法,發揮1+1>2的作用。面向的人群往往也不是一線治療的人群,而是耐藥后無藥可用的人群。總的來說,目前的體內基因治療并不能“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