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新增了1930萬例癌癥病例,1000萬人因癌癥而去世。預計到2040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將達到2840萬。不斷上升的癌癥發病率對當前的癌癥治療提出了挑戰。
在各種治療方法中,免疫治療在多種實體瘤中展現出了驚人的效果,特別是PD-1抑制劑的廣泛應用,極大地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總體而言,PD-1抑制劑的治療應答率并不高,大多數腫瘤的治療應答率只有20%至40%。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包括PD-L1的表達水平、腫瘤突變負荷(TMB)和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此外,一些研究報道顯示腸道微生物也會影響腫瘤的治療效果,這其中就包括胃幽門螺旋桿菌。
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全球一半人口
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常見的能感染人類胃部的細菌,呈螺旋形狀,耐酸,可以在胃酸的環境下存活和繁殖。
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之一,估計全球有一半的人口感染了這種細菌。感染途徑主要是通過口腔-口腔傳播、食物或水源的污染以及近距離接觸等。由于咱們國家分餐和公筷使用不太普及,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總體是比較高的。
大多數感染者并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然而,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一些胃部疾病相關,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也與胃炎和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有研究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抑制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從而導致CD8+免疫T細胞的活化水平下降。此外,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還可能引起調節性T細胞標志物的上調。這些發現表明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對免疫治療產生負面影響。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發現了更多的證據。
(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來源攝圖網)
胃幽門螺旋桿菌竟然影響免疫治療療效
研究者對目前已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搜索,納入了三項研究,共包括263名接受免疫治療的腫瘤患者。分析結果顯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總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的縮短相關。
胃幽門螺旋桿菌影響患者的總生存期
在接受免疫治療的胃癌患者中,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為6.2個月,而未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為17.5個月,相差約三倍。在黑色素瘤患者中,胃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陽性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為44.1個月,而陰性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尚未達到。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為6.7個月,而未感染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為15.4個月。總體而言,匯總分析結果顯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會縮短接受免疫治療患者的總生存期。
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影響患者無進展生存期
同樣地,對于無進展生存期(PFS),相關的數據也差別顯著。在胃癌患者中,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和陰性患者的中位PFS分別為2.7個月和8.4個月;在黑色素瘤患者中,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和陰性患者的中位PFS分別為22.2個月和尚未達到;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一組患者間的差異不顯著,而另一組則有明顯的差異,分別為1.57個月和9.13個月。因此,綜合分析來看,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會縮短接受免疫治療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
至于治療應答率,研究結果并不明確。盡管在胃癌患者中,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導致病情進展,但治療應答率、疾病控制率和病情穩定情況的差異似乎并不明顯。然而,根據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的差異,我們需要非常重視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情況。
討論和啟示
在我們國家,大多數患者對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情況并不重視。患者在確診癌癥后開始相應的抗癌治療,但很少考慮對胃幽門螺旋桿菌進行額外處理。希望本文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其實清除胃幽門螺旋桿菌是相對容易的,通常使用聯合抗菌治療,即同時使用兩種或更多種抗生素來消滅感染。在進行免疫治療之前,我們可以進行相應的檢查,并使用相關藥物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這很可能會提高治療效果。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