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腫瘤患者都關心,什么情況下病情才算控制住了?因為這直接影響到腫瘤患者的心態以及后續的治療,癌癥患者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掌握自己目前的病情是否得到控制。
1、指標出現好轉
在腫瘤治療期間,為監測療效會定期針對腫瘤進行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MR等。這些影像學檢查可以測量腫瘤的直徑,體積,數目,有沒有新長出來的病灶,病灶的血流情況等等。癌癥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需要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證實腫塊縮小或消失,原有胸腔積液或腹腔積液減少等,這都提示著治療有效,癌細胞在減少。
還有就是實驗室檢查,就是指抽血化驗。腫瘤標志物是衡量腫瘤變化的指標之一,并不是金標準。很多原因會引起腫瘤標志物的升高,出現假陽性。所以腫瘤標志物升高,不一定是腫瘤進展。一些患者即便患有惡性腫瘤,腫瘤標志物也是正常的,這種情況腫瘤標志物對于腫瘤的評估價值不大。需要動態觀察它的前后變化及與參考值之間的差距。如大腸癌治療前CEA、CA199很高,治療后下降,說明有好轉趨勢。同時如果治療前有肝轉移導致肝功能異常,若治療有效,隨著肝轉移癌的好轉,肝功能也有可能較前好轉,治療有效。
2、體重增加
癌癥到了中晚期后,攝入減少、消耗增加,二者之間矛盾的結果就是病人體重下降、消瘦。其中消耗多少與腫瘤大小、病灶多少有直接關系,癌細胞越多消耗越大,因此消瘦多見于中晚期病人,尤其是晚期病人。營養不良和消瘦會導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加速腫瘤的生長,并可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果經過治療后,胃口好,能吃飯了,患者體重上升,就在一定程度上能證明患者病情有好轉。
3、臨床表現變化
患者得了癌癥后,往往會有一些全身表現,例如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消瘦等等。特別是一到晚期,病人們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良的狀況。比如發熱、局部灼熱、疼痛、口渴、便秘、惡性積液等。如果上述癥狀通過中醫藥治療改善或消失,說明癌癥的病情在好轉了。
4、精神狀態好轉
精神飽滿,沒有疲倦感,甚至還可以做一些比較輕微的體力運動,這都是癌癥患者向好發展的跡象。大家在醫院里面見到的大部分癌癥患者,精神狀態都不太好,身體也會感覺非常的疲乏。那么如果精神狀態很好,也就代表自己身體的抵抗力已經慢慢回來了,病情有所好轉了。
在中醫的思想中,癌癥并不是一個局部的疾病,而是一個全身性的癥狀。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還需要改變患者的體質、內環境等,有良好的土壤,才能培育出良好的種子,才能起到維持體內平衡的作用。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生不是沒有緣由的,我們可以發現,有的人比較容易生腫瘤,有的人在腫瘤切除后還容易復發,這就是跟我們身體的微環境有關系,中醫的優勢就是調整腫瘤患者的身體微環境。
當患者在接受西醫為主的抗腫瘤治療時,中醫藥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起一個綜合治療身體的作用。但是,當西醫治療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即已經完成了西醫能做的所有治療之后,中醫就成為防治腫瘤復發和康復的重要治療手段。當然,還有一些情況是由于病人年齡較大,身體條件不允許接受激烈的治療,這時候中醫也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幫助病人達到消除腫瘤或者帶瘤長期生存的目標。
癌癥患者在走向好轉的時候,堅持中醫藥治療意義重大。中醫治療腫瘤可運用于各個時期。很多病人都是等到“治無可治”,腫瘤到了晚期的時候,才選擇用中醫治療。然而,中醫的治療其實是應該貫穿腫瘤治療的每一個時期的。
在早期的腫瘤中,病人在手術后,中醫可以幫助病人調理身體,快速恢復人體正氣,調整患者身體環境,防止腫瘤復發。對于晚期的腫瘤病人,西醫完成了一系列的治療后,中醫可以幫忙“善后”,緩解各種不良反應,減少復發的風險。到了腫瘤終末期,中醫藥的運用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