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中醫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其價值被世界醫學所矚目。而這一切離不開中國一代又一代中醫專家、學者的傳承與革新。
在腫瘤治療領域,我國特有的中醫學術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用實際療效被腫瘤患者所認可與接受。而這些離不開像張代釗教授這樣的老中醫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中醫教授張代釗教授用73年時間尋求中醫治癌方法,想方設法為病人減輕痛苦。
自幼耕學 貫通中西
生于四川省自貢市的張代釗,沒有選擇繼承祖輩的經商之路,而是自幼便醉心于讀書,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為了學有所成,輾轉多地求學,終于跨進山西醫學院的大門,開始了張代釗的醫學之路。
1955年夏天,張代釗從山西醫學院(現為山西醫科大學)畢業了。他與另外5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先被分配到衛生部,后又被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衛生部委托中醫研究院舉辦全國第一期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拜段馥亭為老師,經過長達三年的跟師學習,在段馥亭老師的點撥下進步很快,也為以后的中醫之路奠定了基礎。
(1958年張代釗從第一屆西學中研究班畢業)
1958年,年輕的外科醫生張代釗,剛剛從全國第一期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畢業。對張代釗來說,參加全國第一期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就是他人生的一次轉折和知識的匯集點。此后65年,他將穿梭于中、西兩種醫學之間,并成為中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推動者。
學問古今 尋治癌良方
196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張代釗接觸了腫瘤治療,從此踏上征服腫瘤的征程。
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派張代釗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那時叫日壇醫院)搞協作。腫瘤醫院用西醫辦法治療腫瘤。西醫治療腫瘤的方法基本上有3種:一是手術,二是化療,三是放療。手術可以完整地切除腫瘤,但是對中晚期癌瘤(即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不太理想。手術切癌瘤后,癌瘤很容易復發擴散。此外,能做手術的病人,只占病人總數的10%-15%左右,大部分病人都需要進行化療和放療。
雖然放療和化療有很多優點,但副反應也不少。張代釗看到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治療手段,給腫瘤患者帶來的傷害。
“當時我們國家,中、晚期病人太多了,大多數手術切不干凈,隔一兩年又復發。那時醫生沒有經驗,為了治療腫瘤有時放化療量很大,導致患者發生毒副反應,比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等等。很多病人因為耐受不了這些而放棄治療。”——張代釗采訪。
于是他嘗試著使用中醫的方法,來解決患者的痛苦,幫助他們繼續接受化療和放療,張代釗開始試著給病人吃中藥。
在研究期間,張代釗翻閱了歷朝歷代的醫學古籍,他發現《黃帝內經》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認為腫瘤為正氣先虛、邪毒熾盛、氣滯血瘀、痰飲集聚所致。腫瘤,在中醫概念里屬“正虛”,放化療在消除腫瘤的同時,會損傷患者氣血,加重“正虛”。而扭轉“正虛”的手法,就是中醫所講的扶正。
盡管中醫提供了一種思路,一種方法,但仍需臨床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去驗證與總結。而這一摸索,就是整整十年。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無數次的臨床實踐,他終于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減輕癌癥化療和放療后毒副反應的治療方法。
治病救人 不畏艱辛
直到1970年,張代釗遇到另一個在實踐中學習治療癌癥的重要機會,這次機會使他治療癌癥的醫術更趨成熟。
當時,河南林縣及周邊地區是食管癌的高發區,發病率高達20,位居世界之首。癌癥呈現家族內高聚集現象,祖孫三代都有人患上食管癌,幾乎每家都有人患食管癌。當時的林縣被稱為癌癥縣。
林縣的情況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70年,第一屆全國腫瘤會議在天津召開,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醫研究院決定“組織精兵強將去往河南林縣,搞治療癌癥試點”。隨即,張代釗作為北京醫療隊副隊長,進入當地。
張代釗在林縣一待就是兩年。他住在老鄉家里,跟老百姓一起吃糠餅和鹽腌的白菜。
他們對食管癌病人展開了中西結合的腔內放射治療,無一例出現毒副作用。從此以后,張代釗倡導的中西醫結合防治癌癥的研究工作。張代釗與醫療隊共采用了50多種抗癌中草藥和單驗方給病人治病,療程最長者有一年多,短者亦達數月。使用抗癌乙片(夏枯草、重樓、白鮮皮、敗醬草、山豆根等)治療的25例經X線片及細胞學檢查確診為食管癌的病人,其總有效率(指病情及X線片檢查均有好轉者)為50%。得到了不少西醫專家的認同和支持。經過實踐,更加堅定了張代釗的“扶正”思想,為他日后進一步形成中醫治療癌癥思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結心得 研方治癌
張代釗認為惡性腫瘤治療具有復雜化,綜合性和個性化,所以中西醫單打獨斗都不能戰勝癌癥,只有中西醫結合,相互協同才能讓治療結果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張代釗認為,人體產生腫瘤的主要內因為:七情不舒,飲食不節,過度勞累,年老體衰等。外因就是外感六淫不正之氣。
在分析內因外因之后,提出了中醫腫瘤形成發展的病機理論,概況為:氣血不和、痰濕不化、毒邪為患和臟腑虛損。
張代釗教授在與其師兄于桂清、段鳳舞教授的緊密協助下,先后研制出扶正沖劑、扶正解毒沖劑和扶正增效沖劑。并在通過長期臨床實踐證實,用中醫藥致癌使放化療完成率提高20%,毒副反應明顯減輕,病人生活質量好,生存率明顯提高。憑借多年的努力,張代釗教授成為中國醫學家公認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專家。
在1994年,張代釗教書出了自己的一本著作《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癥有效病例選》(此書已譯成英文版在英、美等國家發行),在2001年出了《張代釗治癌經驗輯要》一書。
他還曾提出防癌大于冶癌,平時可用薏仁、芡實、高粱、蓮子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加上紅棗三顆煮成米粥,長期服用,可以幫助腫瘤患者消腫,促進消化吸收,補充營養,有利于健脾祛濕,保健養生。
發揚傳承 享譽世界
1983年中日友好醫院建院,張代釗成為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創始人、首任科主任。
張代釗教授認為,中醫也應是一門開方的科學,學中醫的人要與全世界醫學同仁交流。他邀請腫瘤科室的青年醫生要學好英語。
“張老是我們第一任科主任,那時有中西醫結合腫瘤科的醫院,全國都沒幾家。張老和高年資的腫瘤科醫生,帶著三個剛畢業的年輕大夫,就組建了這個科。”——張代釗學術傳承人賈立群采訪
“張老要求科里的青年醫生們都要學好英語。因為中醫也是一門開放的科學,學中醫的人要與全世界醫學同仁們交流,要把祖國醫學發揚光大。那時每天早晨7點半,張老都帶著我們集體學英語。”——張代釗學術傳承人郝迎旭采訪
“張老經常早上七點多就開始看診了,有時要看到一點才結束。他腰不好,坐時間長了就腰疼。但是病人有求他就應,經常給外地來的患者加號。”——張代釗學術傳承人崔慧娟采訪
現在93歲的張代釗仍在學習英語,并且為了治療更多病患,他還學會了網上看病,每周都會堅持出診。
73年來,張代釗一直從事一線醫療、教學及科研業務。如今雖耄耋之年,仍難舍白衣,堅守在臨床一線,為患者服務,是一位深受廣大患者敬重的中醫大家。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