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伯在家看電視,突然感覺自己右邊肩膀傳來陣陣疼痛感。以為上了年紀,身體老化,也就揉一揉、按一按,沒當回事。可是5個月后,肩膀疼痛不見好轉,即便貼了藥膏也無濟于事,疼痛越發強烈,就像有烈火灼燒,讓曾伯受不了了。
在家人的勸說下,曾伯決定去醫院看一看。醫生了解曾伯情況后,讓曾伯先去拍了胸片。結果胸片結果疑似有腫瘤狀物,經過一系列診斷,最后確診為肺癌……
一、我國每天6000人死于癌癥
日前,美國癌癥學會官方期刊發表《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報告評估了185個國家中的36種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數據指出,2018年全球大約有1810萬癌癥新發病例和960萬癌癥死亡病例,新增病例中,亞洲占據了一半,而死亡患者中,亞洲占近7成。
全球新發癌癥發病率最高的依次為:肺癌(11.6%)、乳腺癌(11.6%)、結腸直腸癌(10.2%)、前列腺癌(7.1%)、胃癌(5.7%);
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依次為:肺癌(18.4%)、結腸直腸癌(9.2%)、胃癌(8.2%)、肝癌(8.2%)、乳腺癌(6.6%)。
新增癌癥病例及癌癥死亡病例中,我國新增病例數占380.4萬例、死亡病例數占229.6萬例。也就是說全球每100個患者,中國就占21個,每100個因癌癥而亡的患者中,中國人占24個,相當于我國每天有6000人死于癌癥。
二、身上4處疼痛,或是癌癥征兆
疼痛是身體的一種疾病信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生孟堯表示,癌癥也會引起疼痛,當身體這些部位發生疼痛,就應該提高警覺:
1、神經性痛
當腫瘤壓迫、侵襲,或者損傷神經系統,可引起的疼痛,這種疼痛占癌痛的20%。這種痛表現為刺痛、麻木痛、燒灼痛,往往難以定位和描述,常見于頭頸部、胸腰椎等。
2、內臟痛
腫瘤阻塞或者刺激內臟器官,可引起持續性或間接性絞痛,這種疼痛占癌痛的15%左右,通常疼痛難忍,且會發生轉移,如胸部、腹部、背部。
3、軟組織痛
腫瘤侵襲皮膚、肌肉、筋膜等軟組織,可引起表淺性、深部鈍性、刀割樣的持續性或間歇性脹痛,這種癌痛較為少見,占10%左右,容易定位,會隨著腫瘤生長而加重。
4、骨痛
骨痛是最常見的癌痛,占所有癌痛50%以上,當腫瘤轉移到骨骼或直接侵襲骨骼,會對骨骼造成損傷或壓迫,引起劇烈疼痛或脹痛,常見于脊柱、肋骨、髖部等。
不過,當身體某一部位出現疼痛,也不一定就是癌癥造成。那么如何區分癌痛和一般疼痛呢?
- 一般疼痛的持續時間較短,在去除病因后有所緩解。
- 而癌痛會隨著病情加重,而持續存在,且這種痛苦往往難以描述和定位,藥膏和普通鎮痛藥物也無法緩解。
三、權威發布:中國常見的致癌“元兇”是這5種
發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一項研究總結出中國各省份主要的23個致癌危險因素,共分為5類,包括行為因素、飲食因素、代謝因素、環境因素以及感染因素。
研究顯示,每年約有103.6萬國人死于23種致癌因素引起的各種癌癥,若對致癌因素做好防控,中國每年約有100萬人是可以避免癌癥死亡的。
想要遠離五類致癌因素,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健康管理科醫生給出以下建議:
1、行為因素:戒煙是頭等大事
大量研究證實,煙草是全球癌癥死亡的單一最大可避免風險因素,可導致肺癌、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等十數種癌癥。除了戒煙,還要少飲酒,以及避免久坐不動,每周進行3—5次中等強度運動。
2、飲食因素:吃對很重要
減少攝入或不吃具有致癌性的加工肉類、中式咸魚等腌制食品,并按照膳食營養指南調整飲食結構,適當控制紅肉攝入量,多攝入水果、蔬菜等營養豐富的食物。
3、代謝因素:減肥不容忽視
肥胖被證實與多種癌癥相關,肥胖往往會導致代謝紊亂,激素失衡等問題。想要遠離癌癥,就要控制體重,BMI值應在18.5-24kg/m2之間.
4、環境因素:出門口罩要戴好
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環境致癌因素主要是受污染空氣中的PM2.5和紫外線輻射,因此外出最好佩戴口罩,以及做好防曬措施,避免被紫外線直射。
5、感染源因素:接種疫苗+定期篩查
接種疫苗,如HPV疫苗、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宮頸癌、肝癌等發生幾率。定期做好身體篩查,以免及時發現病原體。
癌癥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可以通過有效規避,大大降低發病風險。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