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作為一個肛腸科醫生,經常會遇到這類患者:
“醫生,我昨天便血了,網上說這是癌癥,我是不是活不長了?”
“我便血很久了,感覺應該是痔瘡,但是家里人一定要逼我來醫院看看。”
一種是看到便血后心理壓力非常大,加之自己會在網上搜索,胡思亂想后加深恐懼的;另一種則正好相反,自我診斷,完全不緊張。
便血是肛腸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可是到底該如何定義便血?便血的病因都有哪些?
01、便血的種類
便血是指有血液自肛門排出,分肉眼可見的便血及肉眼不可見的隱血。
便血的顏色受出血的部位、出血的量及速度、血液在腸腔停留的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血的顏色初步判斷血的來源。
離肛門近的情況:
距離肛門越近,顏色越紅;距離越遠,顏色越暗。
一般肛門疾病及直腸下段出血為糞便表面帶血或便后滴血、射血及便后便紙帶血。
離肛門遠的情況:
出血部位距離肛門遠時,因血液在腸腔停留時間長,顏色會偏暗,同時因腸蠕動并與糞便相容,通常難以分清邊界。
若大量出血、速度快,即使距離肛門遠,血也可以是鮮紅色,但這種情況相對較少。
黑便:
如果大便呈柏油狀或呈黑紅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腸)。但有些飲食,例如豬血、宿便等都能讓糞便顏色變深,難以鑒別。
發現自己排出黑便時,可帶糞便到醫院進行檢查。
02、哪些疾病會引起便血?
? 痔瘡
便血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后,血色鮮紅,血與糞便不混和,出血量可大可小。
? 肛裂
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擦后帶血,便后通常伴隨肛門劇烈疼痛。
? 腸息肉
血色鮮紅、無痛、血與大便不混合,一些患者在大便的表面帶溝槽。
? 潰瘍性結腸炎
多半混有黏液或呈膿血便,并伴有下腹痛、發熱、便頻等癥狀。
? 直腸癌
血色鮮紅或暗紅,呈滴狀附于大便表面;晚期常出現膿血便并伴有肛門直腸下墜、消瘦、大便習慣改變等癥狀。
03、排便習慣改變要警惕
正常情況下,人排便是有一定規律的。
有些人每天一次,有些人兩天甚至三天一次,這都是正常的;但大多數人與自己相比都能維持在一個恒定的頻率,排便的性質與形狀也大致不變。
當排便習慣出現顯著改變的時候,如:由一天一次變為一天數次或數日一次,大便由成形軟便變為不成形稀便或顯著變細,頻頻想解大便卻排不出來,或是總有便不凈感,這些都應當引起我們警惕。
身體發出的異常信號就是各種胃腸道疾病的警報,甚至有可能是結直腸癌的表現。
04、不要拒絕這個“羞羞”的檢查
有些患者大便便血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痔瘡發作,殊不知便血也是結直腸癌的早期信號之一。近年來,深圳地區肛腸疾病發病率呈增長趨勢,但其實只要做一次肛腸篩查,就能把80%的肛腸疾病扼殺于搖籃之中。
但只要提到“腸鏡”,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要爆菊花”?因此對腸鏡感到恐懼、排斥,選擇繞道而行。
一般人群應從40歲開始篩查結直腸癌。也就是說,40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無論是否有癥狀、無論是否有危險因素,都應做一次腸鏡檢查。
什么人需要做腸鏡篩查:
- 長期便血、大便隱血陽性;
- 有大腸腺瘤性息肉病史及家族史;
- 有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
- 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肛門下墜不適感等;
- 有癌癥病史,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及親兄弟姐妹)中有結直腸癌患者。
但不要認為自己年齡還小就不用去做篩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大多高脂肪、高蛋白及低纖維,使得直腸癌發病率也升高,年齡不斷突破下限,最近醫學報道中發現直腸癌的最小年齡只有17歲!
總之,便血并不可怕
但是應當重視
發現便血需要及時到醫院專科就診
想了解癌癥的科普、預防及治療,癌癥心理咨詢等,請搜索我們的三個公眾號:1,女性癌健康;2,植物硒教授;3,癌友群,關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