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新民周刊》上,曾刊載了一個追蹤癌癥患者的長篇報道,題目是《癌癥是思想病?》,筆者讀后覺得收獲頗豐,很有典型意義,故節選部分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故事的主角老布,是位膀胱癌患者,是藝術圈小有名氣的收藏家。患癌前,喝酒、應酬、不分白天黑夜的作息是他生活的全部。
據他自己統計,生病前的十幾年里,他至少喝了40000瓶啤酒,40000杯咖啡,吃了約3650頓洋快餐,喝酒喝到胃切除,出車禍。最后,看見自己頻繁血尿,他意識到自己生癌了。那時,他48歲。
四處求診,但所有的醫生都要求他手術切除,他不想做切除,因為這對有著強烈大男子主義的東北爺們來說,膀胱切除就基本等于一個“閹人”,絕對是奇恥大辱。
此后,為了能繼續活著,他閱讀了大量關于癌癥和健康方面的書籍,并放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搬到京郊的小鄉村,日常聽聽佛經,看看古詩詞,過起了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結果,幾年過去了,不吃藥、不打針、沒有放化療的他竟然奇跡般地好了。
他將自己戰勝癌癥的原因歸結于自己對癌癥意識上的轉變。剛確診時,他想的是要打敗癌癥,發現癌癥是打不敗的后,他又開始學著與癌癥好好相處。他說:“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和癌癥和諧共處。醫治癌癥的方法,應該回到生命最初的自然狀態,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要有信仰,要緩慢地以最自然的方法恢復。”
現在的老布每天5點半起床,喝點普洱茶,然后寫寫日記,再接著運動運動,午睡一個多小時后,領著兩條狗去田野,走一到一個半小時,走出一身汗回來,下午五點多開始做晚飯,吃飯。他感嘆:“吃素食以后,心態變得平和了很多,思維也恢復到了以前,現在感覺很幸福。”
其實,癌癥說到底,是生活方式與思想的一種疾病,我們對待癌癥,不能祈求神奇的、快速的、一次性解決方案,慢生活、少欲望是必需的。養生,最基礎的是養身,然后是養心,養心就是心平氣和,最后是養神。
現代人信仰缺失,忙著掙錢,貪念太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把什么都當作財富,車、股票、房子、名利……唯獨沒有健康。老布現在認為,活著就是生命最大的幸福。
簡單的想法、簡單的生活,以一個幼稚園孩子的心靈去看這個世界,不攀比、不嫉妒、不仇恨、不抱怨,積極正視當下的狀態與現實。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認識生命,這是老布患癌后對生命的感悟。
癌癥也許是個噩耗,但對于癌癥患者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一次新生。“生命無常,常于善人”。先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才能善待別人,善待自然。
赫本曾說:“從失敗與痛苦中學到的,遠比成功所給的更多。”老布錯綜的抗癌經歷,及其對癌癥的思考,包括生活意義的領悟也頗有深度和穿透性。
可以說,老布走出癌癥陰影的成功經歷,已超出純粹抗癌層面,正成為人們在當下遵循“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簡約生活方式,從而更合理地成為生存的、可參照的、活生生的好榜樣。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