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肚子就用抗生素?可能越治越重!
在臨床工作中我經常會聽到患者講:“護士,我輸的液體是消炎的吧?”、“護士,我拉肚子了,讓大夫給我開點消炎藥輸吧。”生活中,很多患者會習慣叫抗生素為“消炎藥”,作為家庭的常備藥,只要有點頭疼發熱、拉肚子都會習慣性的吃幾片。
可是大家知道嗎,抗生素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抗生素在帶給我們諸多益處的同時,其導致的相關性腹瀉也讓很多人苦不堪言。
拉肚子吃消炎藥越吃越重的原因竟是它
FENG HUANG DA JIAN KANG
人體正常情況下每克糞便中含有1000億個細菌,種類達500種之多,稱為正常菌群,我們腸道的這些有益菌有雙歧桿菌、乳酸菌等,這些微生物的正常菌群對穩定腸道的正常功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常情況下它們之間相互制約、和平共處,共同維護我們倡導的健康。
但當超時、超量、不對癥使用抗生素時,它就像是一枚不差別炸彈被投放入體內,在消滅腸道中的致病菌的同時,也把我們的有益菌群給消滅了,破壞了我們腸道內的正常生態平衡,最終引起腹瀉,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患者拉肚子吃消炎藥越吃越重的原因了。
這些腹瀉癥狀需警惕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FENG HUANG DA JIAN KANG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是由于抗生素治療而引起的一種常見副作用,約有30%-50%的病人在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停止后的2個月發生過腹瀉。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會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生,而且抗生素本身也有導致腹瀉的副作用,研究提示抗生素使用的種類越多、時間越長,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的機會就越高。特別是抗厭氧菌類藥物,氨芐西林、頭孢菌素類和克林霉素等是引起腹瀉的常見藥物。
難辨梭菌是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
抗生素導致的腹瀉有什么特征嗎?
1、單純性腹瀉最常見,臨床表現較輕,一般在抗生素應用4-10天后出現,解不成形或水樣便,3-5次/天,無其他并發癥,停用抗生素后癥狀多緩解。
2、偽膜性結腸炎最嚴重,水樣瀉,糞水中可見漂浮的假膜,腹部絞痛,發熱,白細胞增高,偶伴嘔吐可導致低蛋白血癥,水腫,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可并發中毒性巨結腸、穿孔甚至死亡。
如果發生了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怎么辦呢?
合理地選擇和使用抗生素,避免濫用及過多聯用廣譜抗生素是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關鍵。對于已經發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患者治療應立即停止或更換抗生素,應用止瀉劑、補充益生菌,恢復腸道正常菌群,針對性使用抗生素治療。
了解了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病因,您今后如果再出現明顯的腹瀉癥狀一定要先到醫院檢查大便,必要時做大便細菌培養、腸鏡檢查,弄清楚病因,切勿自行到藥店買幾盒消炎藥和止瀉藥服用便萬事大吉,以免越治越重耽誤病情。
預防腹瀉的小貼士:吃新鮮干凈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注意腹部保暖,飯前便后勤洗手。
來源:鳳凰大健康
統稿編輯:宣傳處
中國醫學科學院
腫瘤醫院
APP
安卓版掃碼
下載
中國醫學科學院
腫瘤醫院
APP
蘋果版掃碼
下載
中國醫學科學院
腫瘤醫院
微信服務號
們
中國醫學科學院
腫瘤醫院
微信公眾號
們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