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有0.01的機會,我也要為兒子全力去拼。”謝先生看著懷里的兒子,忍不住哽咽道。
謝先生的兒子小哲(化名),今年3歲了。在18年10月的時候,小哲忽然上眼皮異常浮腫并發黑,謝先生帶著小哲到醫院求醫,最終被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
“這個病是兒童癌癥之王,治愈率很低,但治療費用很高,你們要做好心理準備。”醫生說完,就有了開頭謝先生的回答。
在那之后,謝先生變賣了自己所有財產,帶著小哲輾轉到北京、新加坡治病。幸運的是,經過半年多的治療,小哲的病算是得到了控制。
但上天似乎開了一個玩笑,在去年3月復查的時候,小哲被查出患上白血病。謝先生心疼又無奈:“為什么治好了“神母”,卻又得白血病?”連醫生也表示這種案例比較罕見,可能是病變造成的。
目前,小哲仍在接受治療。謝先生表示,兩年的時間里已經花費了300萬,其中有130萬還欠著別人的,但也不會就此放棄,會帶著小哲一直治療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癌癥康復者多次患癌的例子并不少。例如,香港66歲知名女星金燕玲早前在社交平臺上稱,自己在子宮癌治愈后二度患癌,不過第二次患的是早期乳腺癌。
不少人可能會疑惑:明明經過治療,癌癥的原發病灶已經消失,以為自己已經治愈了,但為什么又會在別的部位再次長出惡性腫瘤呢?這是正常的嗎?
癌癥患者多次患癌的情況并不罕見,且死亡率高
像小哲和金燕玲這樣,在患上一種惡性腫瘤之后,原發癌并無轉移復發,甚至已實現臨床治愈,但又在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再次患上惡性腫瘤,這樣的腫瘤稱為第二原發癌,又名為重復癌。根據第二個病灶出現時間的不同,重復癌又分為同時性癌(<6個月)和異時性癌(>6個月)。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重復癌就是癌癥復發,但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與癌癥復發不同的是,第二原發癌癥是一種全新的癌癥,它的癌細胞來源或類型都不同于第一次癌癥;其次,第二原發癌的發生于與第一次不同的器官或者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
癌癥患者出現二次癌癥的情況并不少見。2016年,《Cancer》發表的數據表明,有8%以上的癌癥患者會出現第二原發癌。
其中,在老年癌癥患者中出現的概率更高。據國際頂級腫瘤期刊《JAMA Oncology》的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癌癥患者二次患癌的概率為25.2%,而年輕患者的概率為11%。
二次原發癌癥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致死率也很高,有研究證實,55%以上的患者會死于二次原發癌癥,而死于首發癌癥的患者僅占13%。
為什么癌癥患者容易出現重復癌?
目前,對于第二原發癌癥的誘因尚未完全明確,但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干療科的白松、呂國利表示,可以歸為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
- 1.遺傳因素及家族史
腫瘤的發生與遺傳有著密切關系,抑癌基因突變,使得原癌基因變成致癌基因。有的患者即使得癌治愈后,致癌基因依然存在。
另外,有研究指出,14~50%的重復癌患者有家族史,此類患者通常具有易感體質,在內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發生重復癌的幾率是正常人的11倍。
- 2.放化療的致癌作用
患者在放療過程中,容易出現DNA損傷、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丟失等情況,大大增加重復癌發生的風險;
其次,化療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正常細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體免疫系統,使得人體的其他器官發生癌變。
- 3.不良生活方式及環境因素
環境污染和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大量喝酒、生活壓力過大、脂肪攝入過多等,都是再次發生癌癥的重要誘因。
國外有研究發現,在203名咽喉癌、口腔癌的患者中,長期吸煙的122人里面有49人出現第二原發癌,甚至有7人出現了第三原發癌。
重復癌能治嗎?應該如何治?
一般情況下,重復癌的治療也跟普通腫瘤的治療一樣,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患者一旦確診了重復癌,而且身體狀況良好,建議采取根治性的手術治療,術后進行放化療的治療效果是不錯的。
但如果是中晚期的重復癌,預后會比較差,需要根據具體病變的部位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時間得到延長,生活質量也得到提高,但隨之也增加了重復癌發生的幾率。
癌癥患者在臨床治愈后也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PET/CT對重復癌的檢測有著積極意義。
另外,癌癥患者還需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遠離致癌物質,盡可能地避免癌癥的再次甚至多次發生。#清風計劃##關注她健康##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Keegan T H M , Bleyer A , Rosenberg A S , et al. Second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and Survival in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Cancer Survivors[J]. Jama Oncol, 2017.
[2]《超8%的腫瘤患者發生第二原發癌 且致死率高》.健康時報網.2016-08-25
[3]王曉斌,白松,呂國利.重復癌的病因及診療方案的探討和展望[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1,9(06):61-6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