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腫瘤放療科
2021年4月15日是第27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主題是“點亮抗癌之路,助力健康中國”。數據顯示,我國腫瘤的發病率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長,平均每分鐘有6.4人患癌。那么人得了一次癌癥后,還會得別的癌癥嗎?近期,我科接診了一位因左側頜下腺癌就診的患者,這已經是她這10年內第3次得癌癥了。
患者李女士,49歲,10年前,她照鏡子時無意中發現自己脖子變粗了,放心不下的李女士到我院就診,查彩超提示甲狀腺癌可能性大。在進一步完善了全身檢查,排除腫瘤發生轉移的可能性后,醫生為李女士進行了手術治療。
術后病理為甲狀腺乳頭狀癌,是一種預后相對較好的惡性腫瘤。根據病理結果,李女士術后無需補充放化療,只需定期隨訪即可。此后10年里,患者定期復查,并未發現甲狀腺癌復發或者轉移的征象,已經實現了臨床5年不復發、不轉移的臨床治愈。
2019年年中,就在李女士以為重獲新生,從此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時,她發現每次同房后,陰道均有少量出血,謹慎的李女士又來到了醫院就診。醫生在李女士的宮頸處發現了新生物,活檢病理提示宮頸癌,也就是說,李女士在甲狀腺癌術后9年后,又患上宮頸癌,這也再次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緊接著,醫生為李女士進行了盆腔磁共振、胸部CT、腹部彩超、全身骨掃描等全身檢查,明確診斷為早中期的宮頸癌,并進行了化療、手術、放療組合的綜合治療,腫瘤得到完全緩解,李女士康復出院。
然而,命運再次給李女士開了個玩笑。就在李女士結束宮頸癌治療不滿3個月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左側頜下又長了一個小腫物,有時候還會有點刺痛。李女士這次又來到了熟悉的中山三院就診,醫生為李女士完善了頸部彩超和頜面部增強MR,考慮是來源于頜下腺的腫瘤。
在排除了手術禁忌證后,醫生為李女士實行了手術,術后病理是腺樣囊性癌,這種腫瘤浸潤性極強,容易沿著神經擴散生長。因此,患者至我科求助徐向英主任團隊進行術后放療處理。
徐向英主任仔細地詢問了患者這10年來的病史,同時在查閱患者的各種資料,并進行全面詳盡的體格檢查后,親自為李女士制定了術后精準放射治療的計劃。目前李女士的放療正在順利進行中,腫瘤已經完全緩解,生活質量絲毫不受影響。
其實得了癌癥后再次得癌,在臨床上并不少見,這種情況被稱為二次原發腫瘤。二次原發腫瘤并不是癌癥的復發或轉移,而是同一位患者又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癌癥。
去年8月,徐向英主任還接診了一位來自海南的患者吳先生。吳先生因在當地體檢發現肺小結節而焦慮不安,當他在網上了解到我科徐向英主任在肺小結節方面有較高造詣之后,慕名前來求助徐主任。
徐主任通過仔細查看患者的胸部CT影像,結合查體,考慮肺癌可能性大,告知患者需馬上完善全身PET-CT檢查,排除腫瘤是否存在轉移,方可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很不幸,PET-CT提示患者同時還患有鼻咽癌,但他同時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得到了規范的治療,通過全面檢查及時發現了鼻咽癌。由于吳先生病情較為復雜,在多學科會診討論后,最終決定先針對鼻咽癌進行放化療,再針對肺癌進行手術治療。
目前,在我院醫務人員的保駕護航下,吳先生已順利完成鼻咽癌及肺癌的治療,腫瘤完全消退,康復出院。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個人一生中患癌的概率約為36%,其實并不算低,而像李女士和吳先生這樣先后或同時患多種癌癥的患者也越來越常見。
為什么一個人10年內可以先后患3種癌癥,徐向英主任解答道,其中一部分是基因突變引起的,例如林奇綜合征、李-佛美尼綜合征等,這類疾病通常是由于抑癌基因突變引起的家族遺傳性腫瘤綜合征,患者常表現為癌癥的早期發生,一生中并發多種癌癥。
還有一部分是后天環境、生活習慣或者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導致的,例如很多下咽癌的患者,在初診完善胃鏡檢查時同時發現合并食管癌,這類患者平日生活中往往存在長期抽煙、大量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我科也會遇到因術前沒有進行全面檢查,術后才發現已是晚期的病人。如乳腺癌患者,因沒有全面檢查及時發現骨轉移,最后導致癱瘓;如肺癌患者,因為沒有全面檢查及時發現腦轉移,最后出現腦疝;此類情況不勝枚舉……
徐向英主任常告誡科里的年輕醫生:“癌癥患者只有一次治療機會,而整體的治療方案取決于癌癥的精準分期,因此,腫瘤患者的第一個醫生決定了他的命運。”
所以一旦確診為癌癥,初診時完善規范的全身檢查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決定了患者后續的治療方案及預期壽命。正值4.15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借此科普惡性腫瘤全面檢查重要性,是患者命運的分叉口。
抗癌之路不易,愿每位抗癌戰士都能得到科學規范的診療,跨越生命的禁區,重獲新生。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