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在免疫治療時代,且看放療在小細胞肺癌中與免疫治療聯手破敵的成績和前景。
小細胞肺癌(SCLC)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可分為局限期小細胞肺癌(LS-SCLC)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
目前化療聯合放療仍是絕大多數LS-SCLC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隨著免疫治療突飛猛進的發展,2018年世界肺癌大會上公布了IMpower133研究結果,掀開了ES-SCLC治療新篇章,大家開始關注放療如何立足當下,放療如何攜手免疫共拓優化之路等等問題。
醫學界腫瘤頻道有幸邀請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畢楠教授、楊琳教授、仲佳教授、劉文揚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莊洪卿教授,天津市腫瘤醫院王柳春教授、關勇教授、孫蕾娜教授,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宋勇春教授,針對免疫治療時代下放療治療的相關問題進行全面解答。
免疫治療時代下,放療地位如何?
莊洪卿教授:在免疫前時代,多項研究證實,胸部放療、預防性腦照射(PCI)或同步放化療可以延長SCLC患者的生存時間。因此,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南將放療列入SCLC患者的推薦方案,確立了胸部放療及PCI在LS-SCLC和ES-SCLC患者中的地位。
進入免疫新時代后,IMpower133研究掀開了ES-SCLC治療新篇章。IMpower133研究是三十年來ES-SCLC首個總生存期(OS)超過1年的一線免疫治療研究,一半的患者生存超過12個月,1/3患者生存超過18個月。
2020年,阿替利珠單抗在中國獲批聯合化療用于一線治療ES-SCLC。在IMpower133一線治療新標準下,免疫聯合放療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多項研究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放療具有協同作用,能使更多的人群獲益。還有研究發現,立體定向放療(SBRT)聯合免疫治療可提高腫瘤緩解率,延緩疾病進展。
常規應用鞏固胸部放療,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免疫治療的系統活性?
畢楠教授:有研究發現,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胸部放療后,一部分患者的OS是有獲益的。但在臨床實踐中,遠處轉移是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重要治療失敗原因。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免疫聯合放療,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莊洪卿教授: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期待進一步的探索。
免疫治療時代下,如何權衡放療風險和獲益?放療副反應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價值如何?
宋勇春教授:對于小細胞肺癌患者,放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不過也需要關注并發癥的問題,如肺炎。如今進入免疫治療時代,大家需要探索放療的風險和獲益。
關勇教授:研究發現,胸部放療+免疫的肺毒性是相當的,PD-L1聯合放療的肺毒性似乎小于PD-1聯合放療。個人認為,無論是同步應用,還是序貫應用,均不影響肺炎的發生率,關鍵一方面是藥物的選擇,另一方面是患者的選擇。
楊琳教授:小細胞肺癌基本沒有特異的基因突變,小細胞肺癌分為4個亞型,關于生物標志物,醫生需要更多地關注轉錄因子水平,如轉錄因子與分子分型、不同分子分型的免疫微環境特點等等,進行更多的探索。通過對比治療前后的病理切片,發現副反應的特點。
仲佳教授:免疫的不良反應還需要從更多的角度來探索,免疫的不良反應可能與細胞因子、炎癥因子、代謝通路異常有關。
第二代測序(NGS)在肺癌精準放療中的應用價值?
宋勇春教授:在腫瘤復發轉移監測中,循環腫瘤細胞DNA(ctDNA)動態監測可以比影像學提前預測復發。如今共識推薦NGS技術檢測肺癌微小殘留病灶(MRD)。MRD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局部晚期NSCLC和寡轉移NSCLC均有研究探索,證實ctDNA是一種靈敏的預測指標。不過,早期腫瘤相比晚期腫瘤ctDNA釋放更低,為確保對于早中期腫瘤患者ctDNA檢測的準確性以及對于低豐度突變的檢出率,我國自主研發了超高靈敏度ATG-seq(Automated Triple Groom Sequencing)技術。ATG-seq技術監測MRD可預測肺癌復發風險,可早于影像學提示肺癌術后復發,助力早中期腫瘤根治性放化療患者全程管理。
還有研究發現,根治性放化療后免疫鞏固治療延長患者獲益,通過ctDNA動態檢測,有助于篩選放化療后需要進行鞏固治療的人群。關于放療與NGS的結合,目前還處于探索中,放療、NGS大Panel在腫瘤中的臨床應用方向見下圖:
圖1. 放療、NGS大Panel在腫瘤中的臨床應用方向
放療聯合免疫治療用于合并轉移的腫瘤效果如何?
劉文揚教授:我曾經治療過一位68歲的小細胞食管癌伴多發淋巴結轉移患者,剛開始,患者接受依托泊苷+順鉑化療(EP方案)治療,之后在EP化療的基礎上開始加用阿替利珠單抗(1200mg,靜脈滴注),CT顯示腫瘤部分緩解(PR)。隨后,患者接受放療聯合阿替利珠單抗(1200mg,靜脈滴注,d1/21d)的治療。目前病人的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處于正常的范圍內,計劃在下一次的復查后開始序貫PD-L1抑制劑治療。
孫蕾娜教授:小細胞食管癌的發生率較低,從診斷上來講,包括形態學標準、內分泌標志物的表達,小細胞食管癌與小細胞肺癌是一樣的。在生物學行為方面,小細胞食管癌病例可以與其他的食管癌相比較。放療聯合免疫治療可作為轉移性腫瘤臨床治療選擇。
關勇教授:有研究發現,免疫治療聯合頭部立體定向放療相比單用放療,可降低顱內復發、神經系統相關死亡,提高生存率。我遇到過一位69歲女性患者,入院后確診為廣泛期小細胞癌伴多發腦轉移灶。
患者接受依托泊苷+卡鉑的化療聯合PD-1抑制劑治療后,原發灶明顯縮小,但是顱內轉移灶增多、增大。因此開始進行腦部放療,患者出現放療后腦壞死,予貝伐單抗后好轉。免疫治療聯合頭部放療是把雙刃劍,既能降低顱內復發率,提高生存率,又會增大腦壞死發生風險,如何趨利避害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
仲佳教授:進入免疫治療時代后,打破了原先的治療模式。有癥狀的腦轉移患者在放療過程中,免疫治療要不要停,是一個問題。
王柳春教授:對于初治時就有腦轉移的患者,個人認為應當進行全腦放療。在IMpower133研究后期的隨訪中,發現放療聯合免疫治療對腦轉移患者的生存還是有益處的。
專家簡介
畢楠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
莊洪卿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放療科
宋勇春教授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射波刀中心
劉文揚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
關勇 教授
醫學博士,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
楊琳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
仲佳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
王柳春 教授
天津市腫瘤醫院肺內科
孫蕾娜 教授
天津市腫瘤醫院病理科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