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廣播協會(NHK)28日報道,因擔心身體狀態惡化影響處理國家政務,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辭去首相職務。
報道稱,安倍將于28日傍晚召開記者會,親自說明辭職理由。此前,安倍曾在本月連續兩次前往醫院接受身體檢查。日媒稱,檢查結果表明,安倍的老毛病“潰瘍性大腸炎”正在惡化,為了避免出現影響國政等問題,安倍決定辭去首相一職。
安倍的潰瘍性大腸炎是宿疾。他曾在本月17日和24日兩次赴慶應大學醫院就診,有關其身體欠佳的消息一直未斷。對于17日檢查一事,他曾向記者解釋說是“為了保證健康管理,接受了檢查”。在日本政府和執政黨內部,對于安倍的健康狀態也是眾說紛紜。
一、全球范圍內UC發病率逐漸增長,潰瘍性結腸炎簡稱(UC),我國是亞洲UC的高發國家
UC是一種主要累及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癥性腸道疾病[1],目前全球范圍內UC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呈逐漸增長趨勢,其中北歐(24.3/10萬人-年)最高[2]。現有資料顯示,UC在亞洲的發病率也呈逐漸增長趨勢,其中印度和中國為高發國家,中國UC的匯總發病率為1.21/10萬人-年[3]。
二、潰瘍性結腸炎病因是什么?有什么癥狀?
不十分明確,但普遍認為發病與免疫、遺傳、環境及腸道感染等多因素有關。因治愈難度大,遷延不愈,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且有癌變傾向,已被WHO列為現代難治性疾病,被稱為“綠色癌癥”。
粘液膿血便是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的重要表現,癥狀輕的患者每日可排便 2-4 次,重者可以達每日10次以上。一般認為持續 6 周就應該引起患者的重視。
除此之外的癥狀都不夠典型,可有腹痛、腹脹或者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口腔反復潰瘍、外周關節炎等腸外表現,以及衰弱、貧血、消瘦等全身表現。
三、如何確診潰瘍性結腸炎?
通過結腸鏡檢查獲取組織活檢是確診潰瘍性結腸炎的金標準。
除此之外,X 線鋇劑灌腸試驗、血沉、C 反應蛋白以及 p-ANCA 也是常用的幾項幫助診斷潰瘍性結腸炎的輔助檢查。
四、潰瘍性結腸炎有什么類型?
可以根據臨床表現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初發型,指無既往史的首次發作;
(2)慢性復發型,臨床上最多見,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
(3)慢性持續型,癥狀持續,間以癥狀加重的急性發作;
(4)急性爆發型,比較少見,但是病情嚴重,并發癥較多。各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五、什么樣的人容易得潰瘍性結腸炎?可以預防么?
直系親屬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得潰結的可能性會增加,除此之外,經常處于緊張焦慮或者抑郁狀態以及腸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潰結的風險。
目前并沒有特效藥物或者方法可以完全根治潰瘍性結腸炎,但是可以通過規范治療來減少復發,延長緩解期病程,提高生活質量。
也沒有特效的方法可以預防它的發生。但是對于進入緩解期的患者,可以通過有效的方法預防潰結的復發。避免焦慮、情緒低落等精神刺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對腸道的刺激,減少腸道感染機會,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均可以有效的預防潰結的復發。
六、如果不經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能會導致哪些嚴重后果?
不經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可能會導致:
- 營養缺乏,食欲不振,容易疲勞,可能體重下降,貧血,甚至直腸出血、腸破裂,并且患結腸癌風險加大。
研究表明,大腸的慢性炎癥感染可導致結腸發育不良(colonic dysplasia),甚至結直腸癌。
根據克羅恩和結腸炎基金會(Crohn’s and Colitis Foundation)的數據,大約5%~8%的患者在確診潰瘍性結腸炎后的20年內患上了結腸直腸癌,相對應的,沒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患上結腸直腸癌的比例是3-6%。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和患病時間較長的患者罹患癌癥的風險增加。
對于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及時治療有助于預防并發癥。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
[2]、Ungaro R, Mehandru S, Allen PB, et al. Lancet. 2017 Apr 29;389(10080):1756-1770.
[3]、Ng SC, Kaplan GG, Tang W,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 Jan;114(1):107-115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