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誰也逃不過疾病的侵害,醫生也是如此。
劉玉村,曾經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院長,在消化疾病領域造詣頗深,但是誰也想不到,劉院長身為膽結石專家,自己也患上了膽結石,為了治病,他不得不接受了膽囊切除手術,當他失去膽囊后,他才明白一些習慣真的要不得。
圖源網絡
膽結石偏愛兩個習慣
劉玉村院長之所以會切除膽囊,是他在年輕的時候不注重飲食留下的禍根,他在回憶往事時也專門做了反思。
1990年,30歲的劉院長被公派到歐洲進修,由于自己不會做飯,他常常選擇燉雞肉,每次都能一頓吃完一只雞,有時候為了貪圖方便,則簡單做些雞蛋餅,每次只放一點面,卻放十幾個雞蛋,吃不完就放冰箱,這樣下來,體重暴增,而且還給膽結石留下了機會……
其實,像劉院長這樣長期攝入油脂類的食物,會導致血脂過高,而膽固醇是血脂的一部分,血脂升高,膽固醇也會升高,膽汁里的膽固醇濃度過高,就會析出膽固醇結晶,最終出現結石。
真正讓劉院長得膽結石的原因不僅僅是他過度攝入脂肪性食物,還有他后來為了減肥而節食:由于體重暴漲,劉院長意識到要減肥之后,開始選擇節食:不吃早餐,一段時間過后,體重果然減下來了,但是身體卻出現問題了。
不吃早餐是膽結石的主要誘因之一,在早晨的時候,膽汁在膽囊中儲存了一晚上,膽固醇飽和度高,此時如果按時吃早餐,膽囊的收縮帶動下,膽固醇會隨著膽汁排出體外;但如果長期不吃早晨,膽固醇排不出來,就會導致膽固醇沉積,繼而形成膽結石。
在這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某天夜里,劉院長因肚子疼醒,一開始以為是胃潰瘍導致的,實在疼得不行,職業習慣讓他懷疑是膽結石,第二天照完B超,果然是膽結石,最終只能選擇摘除膽囊。
膽結石危害膽囊健康,除此之外,以下3種疾病同樣會給膽囊健康帶來威脅。
不只結石,3種病同樣危害膽囊健康
查出膽結石是不是一定要摘除膽囊呢?答案是看情況!
如果膽結石的數量不多,且不大,患者年齡不大,膽囊功能良好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保守治療,但如果膽結石引起消化不良、疼痛等癥狀,或者是膽囊已經出現萎縮、單個結石大于3厘米、膽囊充滿結石等情況,則需要考慮手術。
除了膽結石,這3種膽囊疾病也不容忽視:
急性化膿性膽囊炎:一般情況下的膽囊炎是不需要摘除膽囊的,但是如果是膽結石導致的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會使患者出現劇烈的嘔吐、腹痛以及高熱等癥狀,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嚴重的危害,此時應盡快手術切除膽囊。
膽囊息肉:超過10毫米的膽囊息肉應盡快手術治療,因此此時惡變的概率會增加,一些膽囊息肉甚至會演變成膽囊癌,而且膽囊息肉生長的速度非常快,不盡早手術的話,很難控制病情。
膽囊癌:原發性膽囊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這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很難根治,而且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癌細胞擴散,因此,如果確診膽囊癌,最后盡快摘除膽囊,避免病情惡化。
不過,膽囊說到底也是人體的一個器官,如果摘除了,身體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切除膽囊后,有哪些后果?
膽囊切除之后,身體可能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大約10%至30%的患者在切除膽囊之后會出現術后綜合征,主要是因為膽囊切除之后,膽道的壓力失衡,會導致膽總管、胰管末端等部位的括約肌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綜合征。
膽汁反流,損傷腸道:由于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器官,被摘除了膽囊,膽汁也就沒了儲存的部位,只能繼續停留在十二指腸里邊,這樣容易造成膽汁反流,給腸道帶來損傷。
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同樣的,膽囊切除之后,膽汁無處存放,會排入腸胃里,導致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受到影響,患者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
不過,從健康的角度出發,需要摘除膽囊時,還是得“割愛”。為了保護好我們的膽囊,在平時生活中,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呵護膽囊,牢記3點
健康飲食:在飲食上,一定要保證按時吃三餐,并且不要暴飲暴食,控制脂肪性食物的攝入量,尤其是有慢性膽囊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避免油膩飲食。
保持合理體重:肥胖是誘發膽囊疾病的的一種因素,為了控制體重,平時應加強體育運動,堅持運動,根據自身情況制定每周、每日運動計劃表。
換季時避免著涼:膽囊也怕冷,尤其是秋冬季節,一定要注意保暖工作,避免腹部著涼,否則會刺激迷走神經,從而引起膽囊劇烈收縮,對膽囊健康非常不利。
膽囊小小的一個,卻有著大大的作用,它的作用平時看不到,卻在失去時才后悔莫及。所以,平時呵護好膽囊,也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謠零零計劃##健康明星計劃##腫瘤科普排位賽#
參考資料:
[1]《原北大醫院院長切掉膽囊后才知道:原來這些習慣那么要命!》.健康時報.2017-05-22
[2]《長了膽囊息肉,到底要不要切掉?》.廣醫一院.2021-03-31
[3]《哪些情況下需要做膽囊切除手術?切除膽囊對人體有什么影響?》.大眾衛生報.2019-11-06
[4]《小膽囊大作用,日常養護是關鍵》.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21-05-13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