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總能碰到形形色色的初診患者,在遇到“癌癥”的問題上,每個人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經常會聽到患者身邊的家屬和朋友說起患者原來是一個多么多么開朗,多么多么想的開的人。那么為什么一聽說自己得了癌癥就性情大變呢?
根據瑞士裔美國人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的死亡/悲痛階段理論,患者在面臨癌癥的時候一般會經歷五個階段:
1、否認:不承認罹患癌癥,用各種借口和方式來逃避事實(比如患者已確診,但還樂呵呵地說“這種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
2、憤怒:否認不生效,憤怒作為對罹患疾病的第一情緒反應爆發,不公平感、被遺棄感、報復心理等占主導地位,當事人還會把這種憤怒投射、發泄到他周圍的人、事物上(很多患者和家屬詆毀醫生、醫院,甚至醫鬧也是這個階段的體現)。
3、談判:當事人已經開始接受罹患疾病的事實了,但還希望通過放棄一些重要的東西來換取存活,他的談判對象可以是醫生、親友,也可能是宗教神靈。
基本上這時候當事人已經開始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了,但還是存有僥幸心理。(病人已經不行,但患者家屬提出“不論花多少錢,傾家蕩產一定要給救活”經常是這一階段的體現;或者比如“只要我能活下去,不干任何壞事了,不欺負任何人了等等”之類的內心誓言)。
4、抑郁:當事人意識到這個事實已無法改變,完全沉浸在悲痛和絕望之中,情緒崩潰,怎么勸說也聽不進去,只是一味悲傷。(不過在理想狀態下,這個過程中,當事人也可能會逐漸發現自己生命中珍貴的東西,并重新發現愛。)
5、接受:當事人已經做好了準備,對人生種種逐漸看淡看破,并為自己的一生在心中劃上句點。這也是最平靜與安詳的時期,生命的最嚴與升華會在這時候顯現出來。
是不是所有人在遇到\”癌癥\”的問題上都會經理以上五個階段呢?
其實大部分人都很難完成以上五個階段,很多患者本人都停留在第三或者第四階段,很少有人能夠選擇坦然接受。
所以每當這個時候,越是外向,越是開朗的人在外人看來,性格改變會越大,而本身內向的人因為本身與人交流就少,所以也就不那么明顯了。
如何對待那些知道自己病情的患者呢?
我覺得默默的陪伴,有時間多看看,聊聊天,在病人情緒低落時,分享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或者說,說一些在治療癌癥方面的先進療法和案例,給病人予希望。
如果患者心里承受力很低,那么我們就要多一些安慰、解釋、體諒。不要輕易討論癌癥的預后問題,治療及相關副反應問題。多聊一聊生活,聊一聊輕松開心的故事。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