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
2015-01-30行右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病理示:(右乳)浸潤型導管癌II級,乳頭及基底切緣未見癌累及,腋窩淋巴結(0/13)未見癌轉移,免疫組化:ER(弱+),PR(+),HER-2(-),P53(灶+),Ki-67(40%+)。
-
術后于2015-02-10行FEC(5-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環磷酰胺)方案化療1周期,后未繼續化放療,口服中藥治療。
-
2015-08-13外院復查胸部增強CT及腹部B超未見明顯病情進展征象,后口服他莫昔芬治療。
-
2015-12-08查CT提示:乳腺MT:胸腹盆未見明顯轉移灶,子宮肌瘤。MR提示:右脛骨平臺占位灶,考慮轉移。
-
2015-12-11至2016-03-18行EC(環磷酰胺0.8+表柔比星90mg)化療。
-
2016-03-14至2016-06-01起行多西他賽120mg化療。
-
2016-06-10起行脛骨轉移灶放療,具體為DT:3Gy*10Fx,末次放療時間2016-06-23。
-
2017-02行卵巢去勢,后口服來曲唑內分泌治療及唑來膦酸抗溶骨治療。
-
2020-06-10復查全身骨掃描:新增左側肩胛岡處及右側第7后肋成骨代謝增高灶,考慮腫瘤骨轉移;右側第2側肋及右側脛骨平臺處骨轉移灶與前大致相仿。胸腹CT:右乳MT術后改變。
-
2020-06-11起予氟維司群治療。
-
2020-10-13就診于宜興市腫瘤醫院,給予鹽酸嗎啡緩釋片10mg Q12H止痛治療,并繼續氟維司群內分泌治療,伊班膦酸鈉抗骨轉移治療。
-
2020-12復查ECT示:右側脛骨處骨轉移較前進展。
-
2020-12-24起予卡培他濱片口服化療,2020-12有摔傷史,感右側膝關節疼痛,間斷有爆發痛,靜息時NRS評分3分。
-
2021-01-04復查CT示:右乳MT切除術后病例;右側第2肋及左側肩胛骨局部密度增高;盆腔少量積液。頸部CT掃描未見明顯異常。
圖1. 2021-01-04復查CT
-
二次活檢:2021-01-07膝關節MR示,右側股骨內外側髁、髕骨、脛骨平臺及脛骨中上段多發骨質破壞,考慮轉移。
-
右側脛骨平臺轉移灶穿刺,病理(側脛骨平臺處骨轉移灶),轉移性低分化癌。免疫組化結果:ER(+,約60%,弱),PR(-),Her2(2+),Ki-67(約20%,+),PD-L1(CPS 5)。HER-2基因無擴增。
-
2021-01-05、2021-01-26、2021-02-20、2021-03-17予紫杉醇脂質體聯合卡鉑化療4周期,具體為:紫杉醇脂質體 210mg d1,卡鉑 400mg d1,聯合地舒單抗120mg Q4W抗溶骨治療,奧施康定20mg Q12H,塞來昔布0.2 Q12H止痛,疼痛NRS評分2分。
-
2021-02復查膝關節MR示:1、右膝關節股骨下段、脛骨上段骨轉移;右膝關節腔及髕上囊積液。2、考慮左側股骨干轉移病灶不除外。
-
治療1周期后患者疼痛好轉,可下床攙扶行走。
-
2021-04-07復查CT示右乳術后:與前片(2021-02-19)比較,原右下肺小片模糊影已吸收。右側第2肋及左側肩胛骨局部密度增高,盆腔CT未見明確異常。
-
治療后患者疼痛好轉,奧施康定逐漸減量至10mg Q12H,停用塞來昔布,疼痛NRS評分1分,可緩慢自行行走。
-
2021-04-08起予脂質體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2周期,具體為:脂質體紫杉醇 210mg d1,卡鉑 400mg d1,停用奧施康定,NRS評分0-1分,大部分時間患者可自行行走。
-
2021-05起口服依西美坦聯合西達苯胺內分泌治療維持至今,疼痛控制穩定,未口服止痛藥物,活動自如。
-
2021-07復查CT示:右側第2肋及左側肩胛骨局部密度增高,盆腔CT未見明確異常。
陸庭勛 副主任醫師
茆勇 教授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博士、主任醫師、江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
江蘇省第一批醫學拔尖人才
江蘇省醫學青年人才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委員會青委
江蘇省免疫學會腫瘤免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江蘇省免疫學會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
江蘇省醫學會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江蘇省醫學會腫瘤化療與生物治療委員會青委
江蘇省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
無錫市醫師協會腫瘤學分會會長
無錫市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
無錫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