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直到確診乳腺癌的那一刻也想不明白,自己明明身體很健康,怎么就突然查出癌癥了呢?
其實,并非身體健康就不會患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突然被確診為癌癥的,也大多都是身體強壯而并非體弱的“健康人”。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PART.01
乳腺癌更容易被氣出來
“氣出癌癥”真的不是危言聳聽。當人體內的負情緒長期沒有得到及時排解,那么負面情緒會進一步影響人的中樞神經,使人內分泌系統紊亂[1],機體內環境失調,隨之使人體抵抗力下降,癌細胞便可能乘虛而入[2]。
以中醫的角度來解釋就是:如果生了氣散不出來,比如悶氣,往往會在胸腹形成中醫所謂“橫逆”的氣滯,很可能導致女性乳腺小葉增生,嚴重可導致乳腺癌。
而想要保持乳房正常的生理功能,減少乳腺癌發生風險,最簡單的就是要有個好心情,少生氣。想要生氣的時候,不妨多想想那首《莫生氣》:“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PART.02
肥胖者患乳腺癌的機率更高
2019年,美國癌癥協會、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曾在《JNCI》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論文表示:50歲以上女性群體中,與體重保持穩定的女性相比,體重持續下降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較低,而且體重持續下降的量越大,患乳腺癌的風險越低[3]。
由此可見,肥胖也是促進乳腺癌的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要想改變這一局面,現在開始注意適度減肥,降低乳腺癌風險也還為時不晚。
PART.03
頻繁做CT檢查,大可不必
很多人為了免遭患癌厄運,紛紛去醫院要求做乳腺X線攝影檢查或者CT掃描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從腫瘤篩查的角度來看,做乳腺X線攝影檢查、CT檢查都是有利于身體健康的,但短期內過多的進行CT檢查也是對人體也是有害的。
無論是乳腺X線還是CT檢查,本質上都是一種具有輻射性的X光技術。
研究表明,電離輻射可以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風險,而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輻射量及輻射時的年齡。
年齡越小,接受的電離輻射越頻繁,患癌的風險更高;電離輻射的效應有累加性,如果接觸輻射10年及以上,那么可增加60%的乳腺癌患病風險[4]。
當然了,只要不是頻繁地做CT檢查,一般是不會對身體有太大影響的。目前,國際上多個癌癥研究機構和組織建議40歲以上女性應檢查以每1~2年的檢查頻率,參加1次乳腺X線攝影或CT掃描,以此來確保有效的乳腺癌篩查[5]。
PART.04
遺傳基因,要檢測
BRCA1和BRCA2基因是發現較早、研究較為確切、與乳癌發生密切相關的易感基因。攜帶這類基因突變的女性乳腺癌終生風險為60%~85%,70歲之前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0%[6,7]。
當然了,雖然攜帶BRCA基因突變,但也不代表一定會患乳腺癌[8]。誘發乳腺癌的原因不僅與突變基因相關,還與環境、飲食、心理以及內分泌狀態等因素相關,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最終決定攜帶者會不會患上乳腺癌。
不過,NCCN指南建議患癌風險較高的人群,應該從18歲開始進行每月的乳腺自檢,從25歲開始每半年進行一次乳腺臨床檢查,比如乳腺鉬靶和MRI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并進行治療。
PART.05
吸煙或被動吸煙,都在將你推向癌癥深淵來
有研究者發現,在20歲至44歲的女性人群中,平均每天吸煙一盒,煙齡超過10年者,患ER陽性乳腺癌的風險比少吸煙或不吸煙者高出60%[9]。
香煙燃燒后產生的煙霧里的多環芳烴、芳香胺、尼古丁等的物質,卻是危害性極大的致癌物,目前這些物質均已被證明具有促進乳腺癌發生機制[10]。而且,即使你不吸煙,但卻長期置身于香煙的煙霧環境中,同樣也一樣會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風險。
PART.06
晚育的女性患癌及復發風險更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推遲生育,甚至有一部分女性選擇不生育。這是由于很多女性誤以為,生育會影響體內雌激素水平,誘發乳腺癌或導致患乳腺癌復發轉移的風險增高。
但實際上,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證據表示,懷孕會誘發乳腺癌或是增加乳腺癌復發的風險,反而有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認為妊娠對女性乳腺癌患者的預后有改善作用[11]。
據世界癌癥報告,未生育的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是足月生育婦女的2倍,且生育次數越多,患癌風險越低[12]。此外,還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懷孕次數≥2次就可降低乳腺癌發生風險[13]。
由此可見,生育并不會誘發乳腺癌或影響乳腺癌患者的病情,反而是具有益處的,覓友們不必過于擔心。不過,對于正在接受治療的覓友,為避免藥物對胎兒造成影響,建議在停止抗腫瘤治療大于6個月后,再實施生育計劃 [14]。
PART.07
大量攝入腌制食品,癌癥不請自來
油炸食品的危害大家都心知肚明,然而卻對腌制食品視而不見。
腌制食品包括酸菜、泡菜、咸菜等,這些腌制食品在腌制過程中,食物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和胺類可以發生反應,有強烈致癌作用的亞硝酸胺,而亞硝酸胺該化合物具有很強的致癌活性[15]。長期食用這類食品,癌癥發生的幾率也會升高。
總而言之,為了我們的健康,應警惕腌制食品這類舌尖上的“殺手”,避免長期食用腌制食品,日常適量、適度食用即可。
PART.08
慎重長期服用避孕藥
2012年,有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女性在18歲之前服用避孕藥,與30歲以后服用避孕藥的人相比,其乳腺癌發病年齡平均提前4年。這個研究還發現,在22歲至25歲之間服用避孕藥,其乳腺癌的發病年齡可提前3年。
此外,研究還表明:在35歲以前服用者比35歲以后服用者乳腺癌的發病率高,生育者服用避孕藥比不生育者患乳腺癌的風險大。第一次服用后再間隔若干年,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而持續服用或近期服用者則增加危險性[16]。
總而言之,對于長期口服短期避孕藥的女性朋友來講,最好還是要謹慎,尤其是妊娠前就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建議定期前往隨訪乳腺的情況。
PART.09
借酒消愁?不可取
酒能助興,也能讓人忘記煩惱,但也會帶來煩惱。據美國護士健康研究結果表明:每周平均飲酒3~6杯(1 杯酒約含14g酒精)的女性,比從未飲酒者患乳腺癌的風險高15%,且酒精攝入量最高的女性(每天至少飲酒兩次)則高達51%[17] 。
同時,我國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癌癥篩查也發現,經常飲酒者發生乳腺癌的風險是不飲酒者的2.31倍[18] 。由此可見,隨著飲酒頻率、飲酒時長和飲酒量的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也會逐漸增高。
PART.10
年齡越大,乳腺癌發病風險越高
據最新國內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臨床中乳腺癌的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6歲~60歲。其中,特別是以45歲~49歲以及60歲~64歲又是兩個重要的發病年齡高峰期。
除此以外,有研究發現,當女性的月經初潮年齡小于13歲或者絕經年齡超過50歲,以及初生育年齡處于35歲之后,那么乳腺癌的發生風險也將顯著升高[19]。
由此可見,任何年齡段都可能患乳腺癌。只不過,女性絕經后、月經初潮年齡過小以及生育年齡大于35歲這三個階段,乳腺癌的發病風險更大。
END
患不患癌有時候就像買彩票。有的人一買就中大獎,而有的人即便接觸了多種致癌因素,也就是多買了一些彩票,但這類人就像“中獎絕緣體”一樣不中招。不過,這不意味著這類人永遠都那么幸運。
而對于已經不幸確診為乳腺癌的覓友,不要相信偏方,應相信醫生和經過科學驗證抗腫瘤的療效,并積極配合治療,才能成功對抗腫瘤。
封面圖片來源:稿定設計
參考資料:
[1] 廖少玲,鄭婉婷,陳殷琴.羅伊適應模式在乳腺癌術后患者自我形象紊亂與重塑中的應用 [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1):18-20.
[2] Farrell C,Brearley SG,Pilling M,et al. The impact of chemotherapy-related nausea on patients’ nutritional statu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J]. Support Care Canc,2013,21(1):59-66. DOI:10.1007/S00520-012-1493-9.
[3] Sustained weight los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women ≥50 years: a pooled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data.doi.org/10.1093/jnci/djz226
[4]鄭瑩,施亮.中國乳腺癌發病及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C].第四 屆上海浦東乳腺癌高峰論壇論文集,上海,2016:216.
[5]李愛華,葉研,孫志峰,云水英,田興寬,胡在方,沈壯.乳腺癌與職業暴露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職業與健康,2020,36(15):2157-2160.
[6] Mehta A, Vasudevan S, Sharma SK, et al. Germline BRCA1 and BRCA2 deleterious mutations and variants of unknown clinical significance associated with breast/ovarian cancer: a report from North India[J]. Cancer Manag Res, 2018, 10:6505-6516.
[7] Bayraktar S, Arun B. BRCA mutation genetic testing impli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Breast, 2017, 31:224-232.
[8] 欣欣,吳君,吳世凱,全景.安吉麗娜·朱莉 并非中國女性的榜樣[J].健康之家,2013(07):34-42.
[9]吸煙與ER陽性乳腺癌相關[J].中國腫瘤臨床,2014,41(16):1016.
[10]左晶晶,陳晨,曾曼麗,李曼,胡章威,陶澤璋.吸煙與癌癥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7,17(16):3180-3183.
[11] 萬芳.乳腺癌與生育內分泌[J].健康人生,2019(11):24-29.
[12] BRINTON L A. World cancer report:Reproductive and hormonal factors[R]. France:IARC,2014.
[13] 劉陽,杜松明,楊月欣,等.少量飲酒與女性乳腺癌關系的 Meta分析[J]. 營養學報,2017,39(4):343-348.
[14]年輕乳腺癌診療與生育管理專家共識[J].中華腫瘤雜志,2019(07):486-495.
[15]曾瑤池,胡敏予.食物中 N-亞硝基化合物與腫瘤關系的 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8,15( 2) : 151
[16]王靖.長期吃避孕藥的人會不會得乳腺癌?[J].抗癌之窗,2018(05):36-37.
[17] KEY T J,APPLEBY P N,REEVES G K,et al. Body mass index, serum sex hormones,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J natl cancer inst, 2003,95(16):1218-1226.
[18] 廖先珍,顏仕鵬,石菊芳,等,城市女性乳腺癌高危評估及篩查結果分析[J]. 實用腫瘤學雜志,2016,30(3):245-248
[19] 陳躍.如何自我排查乳腺癌[J].健康博覽,2016(11):13.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