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gi8ie"></td>
  • <li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li>
  • <td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td>
    <td id="gi8ie"><noscript id="gi8ie"></noscript></td>
  • <table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table>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肺癌“去化療”時代來了嗎?圍手術期免疫治療療效如何?周彩存教授揭秘了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片尾附贈周彩存教授從醫心得“彩蛋”內容,不要錯過哦!

    免疫治療問世后,普遍喜人的療效數據背后還隱藏著一些懸而未決的疑問:
    • 很多人都在說肺癌“去化療”的治療模式即將到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離“去化療”還有多遠?
    • 新輔助免疫治療相關研究數據驚艷,但哪些患者真正需要新輔助治療?新輔助治療真的比“直接開刀”有效嗎?
    2021年10月8日-10日,第七屆中山肺癌論壇在上海召開。會議期間大咖云集,獲得了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會議期間,“醫學界腫瘤頻道”邀請到了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的周彩存教授,為深度剖析肺癌免疫治療背后的“靈魂兩問”。
    周彩存教授在中山肺癌論壇名醫功夫茶現場

    “去化療”,很美好,

    醫生患者都想要,可惜目前做不到
    周彩存教授談道:“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出現,肺癌患者的治療方案中化療的比例已經有所降低,但現階段想做到患者病程全階段完全‘去化療’是不現實的。目前臨床醫生的努力方向是做到肺癌一線治療的‘Chemo-Free’,而不是整個治療過程都不使用化療。然而,即使只在一線治療中做到“去化療”也比較困難。”
    KEYNOTE-042的研究結果將免疫單藥治療的適宜患者群體從PD-L1 TPS≥50%擴展到了PD-L1 TPS≥1%,但《2020 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等均對PD-L1 TPS≥50%和1%-49%的患者使用免疫單藥治療有著不同的推薦等級。
    《2020 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截圖
    以PD-1抑制劑為基礎的免疫治療對PD-L1 TPS≥50%的患者療效更佳,然而滿足該條件的患者僅占國內驅動基因陰性肺癌患者的15%左右,因此目前驅動基因陰性患者的一線治療還是以“免疫+化療”為主[1]此外,盡管一線免疫單藥治療可以為患者帶來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的改善,但中位PFS僅有10個月左右,這意味著疾病仍會較快進展,而患者在進展后仍要面臨化療。
    “此外,對于腫瘤負荷較大的PD-L1高表達患者,如果其對免疫單藥治療應答不佳,疾病會快速進展,最終可能導致患者徹底失去控制疾病的機會。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臨床醫生也最好保險起見選擇“免疫+化療”的治療方案。
    總是來說,目前臨床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應是讓PD-L1 TPS在1%-49%的患者也能做到一線治療的‘去化療’,而不是真的完全不使用化療。”周彩存教授總結道。

    周彩存教授在名醫功夫茶現場

    腫瘤醫生:“輔助治療的確獲益明確,

    但我‘一刀下去’就是CR,
    真的需要新輔助治療嗎?”
    近年來,肺癌的新輔助免疫治療和輔助免疫治療均有可觀進展,但對于肺癌圍手術期免疫治療的探索還有很大空間。
    新輔助免疫治療
    CheckMate-816研究結果顯示,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化療進行新輔助治療相比新輔助化療顯著提升了IB-IIIA期患者的病理學完全緩解[pCR,24%vs.2.2%;比值比(OR),13.94;99%CI,3.49~55.75;p<0.0001]。并且該研究的亞組分析顯示,無論患者PD-L1表達水平、腫瘤學類型、疾病分期如何,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化療均可顯著改善pCR[2]
    CheckMate-816研究不同疾病分期亞組的pCR
    “CheckMate-816研究的結果讓臨床醫生備受鼓舞,但如果仔細觀察該研究的亞組分析可以發現,從免疫聯合化療新輔助治療中獲益最大的其實是IB期患者(pCR=40%),IIA-IIIA期患者的pCR為23%-24%[2]
    然而實際上,臨床醫生最希望相對晚期的患者能有更高的pCR,因為對于晚期患者而言,手術治療和內科治療同等重要,而絕大部分早期(IB期)患者在手術后并不需要進行內科治療就已經能達到治愈標準。”周彩存教授評價道。
    “總體而言,CheckMate-816是一項劃時代的研究,在為我們帶來新治療方案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需要解答的疑問:

    (1)新輔助治療是否真的利大于弊?——新輔助治療有著增加根治性切除機會、預防手術可能引起的腫瘤播散、獲得患者腫瘤的藥敏資料等有點,但也存在著延后手術時間(由于治療相關毒性)、可能錯過最佳手術時機(如果患者對新輔助治療無響應)的風險[3]

    (2)部分臨床醫生認為直接進行手術‘來得更快’,可以在術后立刻達到完全緩解(CR)。那么對于可以直接通過手術達到CR的患者是否需要新輔助治療?
    (3)雖然新輔助治療后達到pCR的患者預后較好,但是否這些患者的預后本來就較好?
    (4)新輔助治療是否能夠延長患者的OS?如果未能延長OS,是否能延長無事件生存(EFS)
    這些都是未來需要更多臨床研究解答的問題。”周彩存教授點評道。
    輔助免疫治療
    就輔助治療而言,IMpower010研究結果顯示了無病生存期(DFS)的改善,很多臨床醫生都認為DFS獲益很可能轉化為OS獲益。然而這引出了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否所有驅動基因陰性患者都需要輔助免疫治療呢?
    顯然不是。
    “免疫輔助治療的重點群體應該是II-IIIA期PD-L1陽性的患者,其中PD-L1 TPS≥50%的患者獲益最大,應該作為免疫輔助治療的優選群體,這與KEYNOTE-024研究的結論一致。”周彩存說明道。
    “IMpower010是唯一能夠單獨證明免疫輔助治療有效性的研究——其他免疫輔助治療研究中的患者經歷了‘新輔助治療-手術-免疫輔助治療’的全套流程,只有IMpower010單獨探究了免疫輔助治療的效果。

    ‘新輔助治療-手術-免疫輔助治療’是現階段免疫治療的研究熱點,也是未來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之一。希望未來‘新輔助治療-手術-免疫輔助治療’的組合能夠不斷優化,使驅動基因陰性肺癌患者從免疫治療的獲益進一步提升。”周彩存教授總結道。

    彩蛋時間:周彩存教授談從醫心得

    周彩存教授感慨到:“以前做腫瘤科醫生很‘幸福’,患者的報告單出來后,我們拿著報告單就可以進行治療了,而現在想要做一個優秀的腫瘤科醫生,這是遠遠不夠的。
    如今腫瘤科醫生需要同時掌握很多技能,并且需要不斷學習。比如,腫瘤科醫生需要掌握組織活檢,并且對患者組織的檢測是要貫穿整個腫瘤治療過程的——從早期診斷,到治療失敗,再到治療耐藥,腫瘤的生物學特征會發生變化,我們需要監測這些變化并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但是僅僅懂得檢測也不夠,腫瘤科醫生還一定要有‘轉化思維’、學會做轉化研究、學會分子生物學等等……如今大數據、二代測序(NGS)等新技術層出不窮,腫瘤科醫生都應該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精準檢測的價值,從而為患者帶來獲益。所以我覺得,現在對腫瘤科醫生的要求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高了。”

    專家簡介
    周彩存 教授
    •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 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
    •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國際肺癌研究聯合會(IASLC)主席團成員
    • CSCO非小細胞肺癌專委會主委
    • 中國醫促會胸部腫瘤分會主委
    • 上海市領軍人才、重中之重學科帶頭人
    • 上海市抗癌協會肺癌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專委會主委
    •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 中國醫師學會腫瘤分會常務委員
    • 中國老年協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
    參考文獻:

     
    [1].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2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Spicer J,et al.J Clin Oncol.2021;39(15)(suppl):8503.

     
    [3].Daniel SW,et al.WCLC 2021.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日本女优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