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突出于腸道粘膜表面的上皮組織,都可以稱之為“腸息肉”。從醫學的角度上說,腸息肉不是一種疾病的診斷,而是一個形態學的描述,它的發生主要與遺傳因素、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
從生長位置來看,腸息肉長在大腸,也可以長在小腸,小腸息肉發生率比大腸低一點,大多數的息肉都生長在大腸。腸息肉可以是多發的,也可以是單發,大小也各不相同,有的可能像芝麻那么小,有的可以長到花生甚至板栗那么大。
Q1:腸息肉真的會癌變嗎?
不少人聽到腸息肉就有一種恐懼感,認為一定會癌變。其實,腸息肉與腸癌不是一回事。腸息肉分為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及腸息肉病,其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而腫瘤性息肉包括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以及混合型腺瘤,屬于癌前病變,有可能會發生癌變。
據統計,大約90%的大腸癌都是腸息肉引起的,從良性的腸息肉發展到腸癌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息肉長在腸道里面,沒有明顯的癥狀,一般只有通過腸鏡檢查才能發現。所以,一旦發現腸息肉,一定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Q2: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割了?
雖然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癌變,但是腸息肉在體內就像一個“定時炸彈”,基本上只要發現有息肉,醫生都會建議切除。
具體的治療方式,要根據息肉的大小、數量、生長部位、病理性質以及患者術前的檢查指標等因素來考慮。一般來說,大部分的息肉比較小,可以考慮在腸鏡下切除,感覺就像做了個腸鏡,還有一些息肉比較大或者比較頁數,一般建議外科手術切除。
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后,肉眼無法判斷息肉的性質,是腫瘤性的還是非腫瘤性的,會不會有癌變肺風險,這些要等手術切除后,送到病理科化驗才能明確。
Q3:腸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人群,強烈建議定期做腸鏡篩查:
1、 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有結直腸癌家族史;
2、 本人既往有結直腸癌腺瘤性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癌前病變相關病史;
3、 本人既往有癌癥史;
4、 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的人群;
5、 近期出現排便習慣的突然改變;
6、 不良飲食習慣的人群,比如熱量、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吸煙、飲酒人群等;
7、 符合任意兩項:慢性腹瀉或便秘、出現粘液便/血便、慢性闌尾炎或有闌尾切除史,有糖尿病、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等情況。
此外,年齡在50歲以上的普通人群應該做一次腸鏡檢查,如果檢查沒有問題,可以延長到5-10年檢查一次。
上海中大腫瘤醫院專家提醒:一般術后1-3年需復查腸鏡,如遇特殊情況,比如息肉很大或者病理檢查后考慮息肉是上皮內瘤變、早期結腸癌,那復查時間需要提前。
#腸息肉##腫瘤防治科普##結腸癌##癌癥離你有多遠##癌癥#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