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預后不佳,優化其治療方式正逐漸成為泌尿腫瘤領域的熱點問題。近年來,有研究發現原發灶減瘤手術可提高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關于原發灶減瘤手術的應用仍有很大爭議。
廣東省醫學會泌尿外科學腫瘤專題學術研討會于 11 月 6 日在廣州召開。會議期間,中山大學附屬腫瘤泌尿外科李永紅教授介紹了轉移性前列腺癌的原發灶減瘤治療。
2002年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中,1286例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雙側睪丸切除術聯合安慰劑或氟他胺治療,與之前未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患者相比,接受過手術患者的死亡風險明顯下降(HR=0.77)。隨后,多項回顧性和前瞻性研究不斷涌現。多項回顧性研究證實,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CRP)可能為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帶來生存獲益,局部癥狀也會相對減少。
但轉移性前列腺癌行原發灶手術治療仍缺乏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臨床實踐中選擇減瘤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需謹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的大部分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總體上,相對年輕、一般狀況好、合并癥少、腫瘤轉移負荷較低患者會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而一般狀況較差;而腫瘤負荷大的患者一般僅接受內分泌治療。實際上,能接受手術患者的一般狀況較好,即使未接受手術治療,預后也相對較好。
部分前瞻性研究的病例數少,且往往選擇寡轉移患者,多數研究只公布了無進展生存期(PFS),暫無總生存期(OS)數據。
美國SEER數據庫收集了15501例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資料,根據患者年齡、合并癥狀況、PSA水平、Gleason評分、TNM分期建立了3年死亡風險模型。結果顯示,診斷為M1的前列腺癌患者可獲益于包括手術在內的局部治療,但僅限于低腫瘤風險和身體狀態良好的患者。
STEMPEDE研究、HORRAD研究兩項大型前瞻性研究評估了放療聯合雄激素剝奪治療(ADT)用于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療效。結果顯示,不加選擇的前列腺癌放療并不能改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兩項研究結果均提示,聯合前列腺癌放療方案只在低轉移腫瘤負荷組有生存獲益。
從大部分隨機對照研究納入人群可見,減瘤性手術可能獲益人群還是寡轉移或一般狀況良好的患者。
寡轉移前列腺癌的定義尚不明確,一般研究認為,利用常規影像學檢查手段發現轉移灶<5個可視為寡轉移前列腺癌。
有研究顯示,轉移性前列腺癌與局限期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手術的并發癥相當,但入組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的患者大多為局部分期較低(≤T3分期)、一般狀況較好的寡轉移患者。
如腫瘤局部分期升高,則手術難度增加,局部殘留和切緣陽性率增加,出血、腸道損傷、術后尿失禁和前列腺局部腫瘤復發進展導致癥狀等的風險增加。
為降低手術并發癥風險,需選擇一般狀況較好和局部分期較低的患者。
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放療+ADT也可作為新診斷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選擇之一。李永紅教授團隊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單獨ADT相比,冷凍消融術+ADT可使患者PFS顯著延長,OS結果正在進一步隨訪中。
“防治肺癌 你我同行”醫脈通2021國際肺癌關注月公益講座誠邀您的參與。掃描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即可獲得以下免費福利:
-
獲得系列科普講座與專家免費答疑機會
-
抽取肺癌科普書籍《深呼吸 · 菠蘿解密肺癌》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