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每年的11月是全球的“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則是“國際肺癌日”。當日,由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北京太陽心公益基金會發起,醫學界傳媒協辦,君實生物支持的“肺常關愛,實力呵護”國際肺癌日線上公益問診接力活動上線,來自全國94家醫院的143位專家相聚在線上,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肺癌,以積極心態抗擊疾病。全天共有80場公益問診以及科普患教類的活動在“實榴關愛”平臺開展,觀看人次達37000+,覆蓋了全國23個省份。
來自君實生物的姚盛博士表示:“作為一家本土創新藥企,我們始終專注中國患者的臨床需求,深耕腫瘤治療領域,致力于通過創新研發,提供效果更好、價格更優的治療選擇,推動中國生物醫藥技術比肩國際水平。希望本次活動能幫助醫生和患友之間更好的互動,讓肺癌患者享受更美好的人生!抗癌路上,我們與大家一路同行。一起加油!”
11月17日當天上午,疑惑解答活動邀請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腫瘤科梁曉華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楊宇教授、湖南省腫瘤醫院王文祥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姚煜教授、江蘇省腫瘤醫院范朝暉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趙軍教授,每位專家在問診助手的協助下,進行20分鐘的線上答疑。
姚煜教授對晚期肺腺癌肝轉移伴全身多發骨轉移患者是否可以進行免疫治療、惡性巨大腫瘤合并阻塞性肺炎如何治療、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后續治療方案如何選擇等患者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回答。
王文祥教授剛剛結束手術便開始線上答疑,對肺腺癌術后是否需要輔助治療、右肺上葉8mm磨玻璃結節是否需要立即手術等手術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解答。
肺腺癌患者采用免疫聯合化療期間出現胸部結節增大并伴有疼痛,該如何處理?靶向治療期間出現嚴重下肢水腫的原因是什么?IV期肺鱗癌、PD-L1檢測為0,能用免疫治療嗎?等等。針對患者的提問,楊宇教授一一解答。
范朝暉教授對如何鑒別肺結節的良惡性及如何處理、有糖尿病史的IIIB期肺腺癌是否適合直接手術、早期肺腺癌術后出現胸水的原因等問題,分別進行了回答。
復發的晚期肺癌患者在免疫聯合化療期間出現眼睛模糊、身體發癢癥狀,如何處理?肺腺癌骨轉移患者在化療期間出現嚴重貧血該如何應對?EGFR 21外顯子突變、PD-L1 50%的轉移性肺腺癌患者,適合免疫治療嗎?針對患者的諸多問題,趙軍教授詳細介紹了不同情況下的應對策略。
針對患者提出的“IV期肺腺癌伴腦轉移患者采用免疫治療期間出現持續發燒,該如何處理?晚期肺腺癌伴腦轉移和骨轉移患者采用靶向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后出現疾病進展,后續該如何治療?”等等問題,梁曉華教授分別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權威專家解疑答惑,傳遞個體化、
精準化、規范化的多學科診療新理念
醫學界:請問中國肺癌的發病有哪些特點?目前臨床上的診療面臨著哪些亟需得到解決的難題?
▎梁曉華教授:首先,肺癌的發病年齡偏大,在5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明顯升高。因此,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其次,我國肺癌中晚期的比例較高。不過隨著大家體檢意識的加強,肺癌早期發現的比例已經呈現出升高的趨勢,特別是在城市地區。
目前臨床上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第一,肺癌早期篩查仍需要普及,特別是高危人群,建議行CT篩查。需指出的是,目前有些基層醫院或常規體檢仍采用胸片進行肺癌篩查,但實際上胸片的檢出率非常低,容易漏診,進而導致病情的耽誤。第二,發現肺癌后,臨床醫生需對患者制定全程管理方案。
但目前不同地區和不同級別醫院的醫療水平不平衡,仍需要推進肺癌規范化診療的均質化。第三,肺癌患者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來決定后續的治療方案,然而目前基因檢測的成本仍較高,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
另外,不同實驗室之間的檢測技術、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仍需要制定全國統一的規范化管理和質控標準。第四,放療的規范化管理需進一步加強。放療在肺癌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很多縣級醫院都有了放療設備,但不同醫院之間的放療理念、技術方法等仍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加強培訓和監管。
醫學界:近幾年來,免疫治療作為一種新型的抗腫瘤療法在晚期肺癌的應用逐漸增多,請問免疫治療相較其他治療手段有哪些特點?目前有哪些類型的免疫治療藥物在國內獲批上市?
▎姚煜教授:免疫治療能夠調動機體免疫系統殺傷腫瘤,有誘導長期免疫記憶的功能,一旦起效,長期獲益,具有明顯的“生存拖尾效應”。免疫治療的總體耐受性良好,但也會引起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在治療中需特別注意。此外,免疫治療還具有獨特的應答模式,可能引起假性進展和超進展。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肺癌領域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國內已有多種肺癌免疫治療藥物上市,包括PD-1/PD-L1/CTLA-4抑制劑,比如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度伐利尤單抗、阿替利珠單抗、信迪利單抗、替雷利珠單抗、卡瑞利珠單抗、特瑞普利單抗、伊匹木單抗等,為患者帶來了更多長期生存的希望。
醫學界:對于晚期肺癌患者,什么時候需要做基因檢測?常用的基因檢測靶點有哪些?
▎楊宇教授:對于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無需進行基因檢測。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應該進行免疫組化檢測PD-L1表達。在經濟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考慮組織活檢進行腫瘤突變負荷(TMB)檢測。對于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需要在確診時、開始治療前進行基于組織活檢的基因檢測,所涵蓋的基礎基因包括EGFR突變、ALK融合、ROS1融合、RET融合和MET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也可以選擇BRAF V600E突變、HER2擴增/突變、MET擴增、NTRK融合、KRAS突變等基因。對于不吸煙、經小標本活檢診斷鱗癌或混合腺癌成分的患者,建議進行以上基因檢測。EGFR-TKI耐藥患者,建議再次活檢進行EGFR T790M檢測。對于其他經靶向治療耐藥的患者,也應該進行基因檢測來發現治療靶點,指導用藥。
醫學界:肺癌有哪些手術方式?為何肺癌術后還會復發和轉移?肺癌術后還需要其他治療嗎?
▎王文祥教授:肺癌的手術方法包括傳統開胸手術和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即胸腔鏡手術或機器人輔助胸腔鏡手術。微創指不會有較大切口,通過腔鏡打孔方式,包括單孔、雙孔、三孔等,創傷較小,目前已成為主流的手術方式。
肺癌術后轉移有兩個途徑,即淋巴轉移和血行轉移。由于癌組織并非孤立的,而是與周圍組織血肉相連的,因此肺癌的轉移是由其本身的生物特性所決定。為了降低肺癌的復發或轉移風險,目前指南推薦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進行術后輔助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等,傳統中醫也有一定的作用。
醫學界:早期肺癌在手術前后還需要做哪些治療?術后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哪些事項?如何進行隨訪?
▎范朝暉教授:已有多項研究探討了新輔助靶向、免疫治療,但其總生存獲益尚無定論。早期肺癌患者術后治療策略的制定取決于手術切除標準、術后分期、病理分型及驅動基因情況。對于IA期的患者,不推薦術后輔助治療,術后定期隨訪即可。對于IB期患者,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可考慮輔助治療。IB-IIIA期患者,如果存在EGFR突變,可以進行輔助靶向治療。
肺癌患者術后的營養和飲食對康復非常重要,總體上,飲食要清淡、細軟、易消化吸收為宜,盡量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類食物。另外,生活作息也要保持規律,患者也可以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進行鍛煉。肺癌患者術后由于存在復發的風險,因此要定期隨訪。患者的隨訪方案要根據其病理分期、高危因素、基因突變等因素決定。
醫學界:藥物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請問出現藥物毒副反應時,患者或家屬該如何應對?您認為從臨床工作者的管理角度,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管理和及時治療這些不良反應?
▎趙軍教授:相當一部分肺癌患者會受到毒副反應的影響,例如疲乏、疼痛、睡眠障礙等。患者在出現不良反應時,一方面要及時向醫生尋求專業的藥物治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減輕癥狀。比如出現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時,可以采取少量多餐、清淡飲食等方式來緩解癥狀。臨床醫生在治療期間也應及時關注患者的情況,加強隨訪,并做好患者教育,讓患者充分了解治療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在出現時及時上報,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近年來我國肺癌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從原來傳統放化療到靶向治療藥物,到免疫治療藥物等治療手段層出不窮,為處于疾病各個階段的肺癌患者,提供了精準、高效、安全的治療選擇,為大家帶來了長期生存的希望。腫瘤患者要正確認識疾病,保持愉悅的心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以良好的狀態配合治療。最后,希望患者朋友們都能進行規范化治療,按時隨訪,早日恢復健康!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