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gi8ie"></td>
  • <li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li>
  • <td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td>
    <td id="gi8ie"><noscript id="gi8ie"></noscript></td>
  • <table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table>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2021中國西部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白皮書》正式發布,醫患共濟,回歸美好生活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響應國家“健康中國2030”的號召,關注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為患者謀求生存獲益。

    肺癌是我國常見癌癥中新發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之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約457萬,中國死亡癌癥病例約300萬例;其中,新增肺癌人數約82萬人,死亡人數約為71萬人,相當于每分鐘至少一個人因肺癌逝世。

    覓健為響應國家“健康中國2030”的號召,幫助腫瘤患者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質量,連續三年在中國抗癌協會的指導下發起“全國癌癥患者生存質量調查”,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肺癌群體。

    2021年,覓健與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攜手,深度洞察并發布《2021中國西部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發現西部地區肺癌患者的生存現狀,探索西部肺癌患者在全病程康復管理過程中未被滿足的需求,為提高西部地區肺癌患者的生存質量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2021年12月18日,《2021中國西部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白皮書》線下發布會暨肺揚絲路—西部肺癌患教聯盟成立儀式在成都順利舉辦。
     
    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會長、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主席史安利,陸軍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吳國明,四川省腫瘤醫院胸部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副主任邱小明,青海省腫瘤醫院腫瘤內二科主任李淼,甘肅省腫瘤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魏世鴻,貴州省人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張瑜,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胸心外科副主任劉浩,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中心副主任魏雪梅,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鄭蕓,覓健副總經理林人樹出席會議。

    一、西部肺癌患者生存質量調研結果發布,肺癌患者需求亟待解決
    1、副作用大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

    四川省腫瘤醫院胸部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娟教授在大會上解讀了白皮書,數據顯示,55.4%的西部肺癌患者出現過嚴重副作用,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存質量。
     
    還指出:“從白皮書可見,16.9%的靶向治療患者、16.7%的免疫治療患者因治療副作用大而停/換藥,這其實是醫生和患者不愿意看到的一個現象。一個好的治療手段,如果能夠有效控制腫瘤,我們非常不愿意患者由于不良反應未得到很好的管理、患者不耐受藥物而導致停藥,這是非常可惜和遺憾的。
     
    因此,仍要求醫生做更多的專業線上科普,幫助患者做好副作用管理,降低因做副作用停藥現象,使患者從藥物中更多獲益,以便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四川省腫瘤醫院胸部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娟
    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慢病管理、營養指導存在著較大的需求缺口,數據顯示,67.3%的西部肺癌患者合并慢性病和臟器功能損傷,24.3%的西部肺癌患者存在營養不良風險,這些都是影響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副主任邱小明教授從肺癌患者的“身體、心理”方面闡述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因素:“肺癌患者不僅需要關注到身體的健康,包括副作用管理、營養不良狀況改善等,更需要關注到心理的健康,對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都有很大幫助。”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副主任邱小明
    因此,患者從確診疾病開始,不僅需要腫瘤專科醫生深度參與,還需要多學科、多方社會資源共同協作,賦能患者進行全方位、全病程的康復管理。
    2、西部肺癌患者互聯網醫療服務需求更高
    50.6%的西部肺癌患者經歷過異地就醫,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求更好的醫療資源和專家、本地醫療水平有限或醫生建議,對比全國肺癌患者,西部肺癌患者“本地醫療水平有限/醫生建議”而選擇異地就醫的比例較高。為了尋求第二診療意見以獲得更好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41.5%的西部肺癌患者使用過線上問診,顯著高于全國的使用比例(34.9%)
    由此可見,西部肺癌患者對于獲得更高水平的診療需求更大,這給予我們提示,應當盡快探索一條更高效、更優質的診療路徑。
    3、西部肺癌患者對早診早篩的重視度有待提高
    白皮書發現,22.6%的西部肺癌患者從出現癥狀到首診間隔6個月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首診間隔時長與肺癌患者的分期分型、診療預后密切相關,與首診間隔時長在1個月以上的患者相比,首診間隔時長小于1個月的患者確診為晚期的比例更低,為38.0%。西部大眾對肺部疾病的認知及對早診早篩的重視度有待提高。
    二、專家共同獻策,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患者教育與全病程康復管理至關重要
    會議中,多位專家針對肺癌患者關注的問題“如何提高肺癌患者生存質量”、“患者在全病程管理中該做什么”進行了深度討論,并提出了許多建議。
    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中心副主任魏雪梅教授談及了MDT的重要性:“肺癌患者的管理需要多學科診療(MDT診療模式)的開展,MDT基本上貫穿患者從確診到所有診治的過程,通過最優選的治療方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生存期。”

    在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除了醫生的努力,患者教育也至關重要。青海省腫瘤醫院腫瘤內二科主任李淼教授就此談了談她的看法:“白皮書中提到西部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療人群偏低,這可能與部分基層單位醫生和廣大患者群體對于免疫治療相關知識有所欠缺和不足有關。免疫治療已成為肺癌的一線治療,聯合化療使患者得到明確的長生存獲益。

     
    但西部肺癌患者免疫治療使用率低,這需要我們醫患共同努力,將免疫治療的重要性、作用機制和適應癥科普到肺癌群體中,讓免疫治療能夠帶給患者更好的生存獲益。”

    三、提高對肺癌群體的關注度,肺揚絲路西部肺癌專家患教聯盟成立
    2021年,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聯合覓健,設立肺癌科普教育公益項目——肺揚絲路,集結百位中國西部肺癌醫生,通過線上公益問答、專家定期直播、專家在線科普等多樣化的形式為上百萬患者帶來專業的、權威的肺癌知識和科學的抗癌理念,為上千位肺癌患者提供線上一對一問答服務,邁出了加強醫患共濟的第一步。
    為了持續滿足患者需求,肺揚絲路成立了“西部肺癌專家患教聯盟”,將攜手肺癌醫生從身體、診療、心理等多方面滿足肺癌患者需求,賦能患者回歸美好生活。

    結語:
    “經濟困難”、“耐藥擔憂”、“轉移擔憂”、“無從獲取更深度的腫瘤知識”、“治療方案未知”,是當前西部肺癌患者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此,覓健為患者發聲,呼吁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公益組織等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并推進肺癌診療的規范化、肺癌知識普及化,促進醫患間友好交流,為患者謀求生存機會,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我們期待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斷積極探索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康復、關愛等關于肺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最終實現中國5年生存率大幅度提升,把肺癌真正變成一種慢性病,使肺癌患者實現高質量帶瘤長期生存。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日本女优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