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位37歲的女性患者廖女士前來就診,廖女士在例行體檢時通過B超發現卵巢上長了一個囊腫,因為體積較小,醫院大夫建議她過兩三個月復查。但患者不放心,特意拿著片子找到筆者,想看看具體是什么情況,因為她非常擔心卵巢上的這個囊腫會發展成癌。
看了廖女士的B超結果,確實是很小的一個囊腫,懷疑是生理性的濾泡囊腫。筆者囑咐她不必擔心,先按兵不動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囊腫有長大的趨勢,則可以使用藥物進行治療。
囊腫是體檢報告上經常看到的字眼,人體的很多部位都有可能長囊腫,或在人體表面,或在內臟里。其中腎囊腫、肝囊腫、卵巢囊腫、甲狀腺囊腫、乳腺囊腫是較為常見的幾種類型。
囊腫會不會癌變,這也是大多數檢查出囊腫的患者最擔心的問題。事實上,單純性的囊腫癌變的可能性很低,一般不超過5%。如果是生理性囊腫,6-8周就會自行消失,不需要任何治療。大部分囊腫生長緩慢,危害系數不大,可以通過保守治療進行控制,定期檢查監控即可。
需要警惕的一些情況:
01
體積較大(直徑超過4厘米);
02
造成壓迫,甚至出現疼痛等明顯不適癥狀;
03
生長速度快,短期內出現變大的情況,惡變風險較高。
因此囊腫的治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下面這三種最常見的囊腫為例:
腎囊腫
簡單理解就是長在腎臟上的“水泡”,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如果對50歲以上的健康人群做超聲,有6.36%-24%都能發現腎囊腫。
如果囊腫直徑小于4cm,無腎實質或腎盂顯然受壓,無感染、惡變,不主張手術,可選擇藥物等保守治療手段,并定期做B超隨訪觀測。如果囊腫較大(直徑大于4cm)或有上述顯然壓迫腎臟、感染等表現,則應行手術治療。
肝囊腫
如果體檢發現了小的肝囊腫,直徑小于4厘米,而且是無癥狀的單純性肝囊腫,就不用太擔心,可以每年做1-2次B超來監視它。只有1%的成人會發現單純性肝囊腫,其中會增大的或有癥狀的極少。
如果直徑大于4厘米或距離肝臟邊緣近,可能會有破裂風險,也可能壓迫周圍組織,引起惡心、嘔吐等,建議及時尋醫治療。
卵巢囊腫
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生理性地跟月經周期有關,會自行萎縮消失,可以過段時間再來復查。病理性的大部分情況下也是良性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會是惡性腫瘤,多見于絕經后新出現的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中還有一種叫作“巧克力囊腫”的,簡稱“巧囊”,因為位置特殊,選擇治療方法時需要考慮的情況更復雜一點。
對于年齡不超過40歲,囊腫體積較小,痛經并不嚴重、沒有生育要求的巧囊患者,可以進行保守治療,采用藥物控制發展速度,也可嘗試中藥湯劑、針灸、推拿按摩等方式,并定期隨訪檢查。
如果囊腫體積較大,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疼痛癥狀,或者囊腫持續變大,患者長期不懷孕,痛經非常嚴重,這些就需要進行手術的干預。
總之,對于檢查出囊腫的患者,選擇何種治療方法要綜合考慮囊腫的位置、大小、癥狀、惡變風險等多種因素進行判斷,知道了這些也能讓患者做到有的放矢,既會有所警惕又不過分擔憂。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