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診了一位患者,李先生,今年45歲,身體一直很好,平時也比較注重健康。年底單位體檢,想到自己一直沒做過胃腸鏡,他特地增加了胃腸鏡檢查,由于平時大便都是正常的,檢查就是想看看有沒有長腸道息肉。
體檢報告出來后,腫瘤標志物是正常的,但是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處,有一枚長蒂的息肉,大小約約1.6×1.5×1.2厘米,差不多就是一個小拇指甲大小,且局部腺管排列紊亂,有可能是惡性的病灶。內鏡切除后,病理顯示為絨毛狀腺瘤,局灶癌變。
得知這個消息,李先生非常震驚,不敢相信。“為什么大便正常,腫瘤標志物也正常,為什么還查出來腸癌?”所幸這個腸鏡檢查比較及時,癌灶很小,如果再晚半年就后果不堪設想。這個息肉切除,和平時切除一個良性息肉差不多。
大便正常,腫瘤標志物正常,為什么會有腸癌?
腸癌早期病灶比較小,癥狀不明顯,還沒有引起大便異常的情況。此外,還與腫瘤的生長位置有關。比如,腫瘤長在右邊結腸,由于大便中的水分主要由左半結腸和直腸吸收,右半結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或性狀常常沒有太大的變化,很容易被患者忽視。
還有部分患者并發發現自己“大便異常”,比如患者自己本身有糖尿病或者膽囊術后,本身就有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稀的情況,患者習以為常,以為是很“正常”,其實,膽囊切除術后和糖尿病患者反而比普通人更容易患腸癌。
腫瘤標志物正常不代表沒有腸癌,因為并非所有的腸癌都會出現腫瘤標志物更高的情況。臨床上,腸癌的幾個常用的腫瘤標志物,比如糖類抗原、糖類抗原19-9以及癌胚抗原,陽性率并不能達到100%。病理活檢是腸癌診斷的金標準,根據病理組織結果,才能明確知道是不是有腸癌。
這6類人群屬于腸癌高危人群,建議盡早檢查
1、45歲以上的無癥狀人群
腸癌的發病率與年齡有一定的關系,45歲以后是腸癌的高發年齡。不管是否有高危因素,45歲以上的人群,都建議做一次腸鏡檢查,尤其是從來沒做過腸鏡的人。
2、有腸癌家族史的窒息親屬
部分大腸癌是具有遺傳性的,可以遺傳給下一代,更多的大腸癌是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容易在外界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發生癌變。所以,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比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都是腸癌的高危人群。
3、腸道癥狀超過2周不愈
與過去相比,大便習慣發生了改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或減少,發生便秘、腹瀉或者便秘腹瀉交替出現,此外,還有大便形狀發生改變,出現便血、粘液便、腹部固定位置疼痛等,有以上幾種癥狀,且超過2周不愈,有必要做一次腸鏡檢查。
4、有潰瘍性結腸炎病史
潰瘍性結腸炎是大腸癌的癌前疾病,如果本身有潰瘍性結腸炎病史,且年幼的時候就發病,病史比較長,比如超過10年以上,屬于腸癌的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
5、腸癌術后的人群
大腸癌可能會出現多個部位先后發病的情況,手術切除后,不僅有術后復發的風險,剩余的大腸也可能會長出新的癌灶。所以,以往做過腸癌術后的人群,也屬于腸癌的高危人群,建議定期復查。
6、大腸息肉以及大腸腺瘤等疾病
腺瘤性息肉、大腸腺瘤是容易出現癌變的,臨床上,有超過90%的大腸癌是大腸腺瘤發展而來的,腺瘤摘除后,大腸內的環境沒有改變,很可能會再次復發,所以這類人群也是要定期復查腸鏡的。
上海中大腫瘤醫院專家提醒:腸癌的主要篩查方法是腸鏡檢查,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人群,有必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以便能及早發現大腸癌或癌前病變。
#結腸癌##腫瘤防治科普##腫瘤##滾蛋吧腫瘤君##頭條健康學院#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