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癌癥患者來說,“轉移”是他們最不愿聽見的字眼,這意味著癌癥病情的惡化,意味著治療難度的增加,甚至直接影響了生存期。據統計,高達90%的癌癥患者,其死亡與癌癥轉移相關,而轉移帶來的各種并發癥,也會讓癌癥患者痛苦不堪。
其中,骨骼是晚期惡性腫瘤常見的轉移部位,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腎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其中,乳腺癌骨轉移的比例為65%~75%,前列腺癌65%~75%,肺癌30%~40%,腎癌30%,多發性骨髓瘤更是高達70%~95% 。
一、癌癥骨轉移,患者康復路上的“絆腳石”
癌癥骨轉移易發,而且破壞性十足。這是因為腫瘤細胞具有很強的“親骨性”,雖然骨骼堅硬無比,但是仍然需要血液供應,而癌癥發展到晚期,通過血液循環就很可能接觸到骨骼,造成骨轉移。
骨轉移根據腫瘤細胞對骨骼的損傷類型可分為三種: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其中溶骨性就是指像溶解一樣一點點損傷骨骼,很容易形成蟲洞,成骨型則是造成骨骼高度鈣化,引發劇痛,混合型則是兩種類型的混合體。
青島大學醫學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梁軍對此如此解釋:如果將腫瘤細胞看作“待發芽的種子”,骨骼就相當于“土壤”,當種子進入土壤,就會分泌出細胞因子,骨骼中的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之間的平衡因此打破,從而引發骨折、骨痛、高鈣血癥等癥狀。
二、癌癥患者注意4類癥狀,警惕骨轉移
一般發生骨轉移,往往意味著患者的癌癥已經發展到晚期,全身的癥狀會讓患者誤以為是腫瘤引起,很難聯想到骨轉移。骨轉移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往往比腫瘤本身更嚴重,出現以下4種癥狀一定警惕骨轉移。
1、疼痛
骨轉移會造成劇烈的疼痛,特征是持續性鈍痛,在夜間有加重傾向。一般來說成骨型骨轉移造成的疼痛更強烈,疼痛部位和發生骨轉移的部位有關,比如:骨轉移發生在脊柱,疼痛癥狀有可能出現在腰背、胸部、頸部等。
提醒:骨轉移疼痛可持續數天,而且一般與外因無關,比如:活動、不良坐姿。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往往和溶骨型骨轉移有關,因為骨骼受到腫瘤細胞侵蝕,導致骨骼強度下降,如同被螞蟻啃噬的堤壩,看起來還好,但是稍微受到沖擊就會損傷、骨折。
臨床上,很多患者因咳嗽、噴嚏、撞擊輕易就骨折,嚴重時骨骼畸形,還會失去行動能力,甚至發生截癱。
3、壓迫癥狀、局部腫脹
骨轉移可能發生于任何部位的骨骼,但臨床上,以脊柱、骨盆、肋骨、四肢長骨等最為常見,當骨轉移發生在脊柱部位,有可能破壞椎骨,對脊髓、神經根形成壓迫,此時患者往往會產生無力、疼痛、四肢感覺消退、大小便失禁等癥狀。當骨轉移發生在四肢長骨,也可能會壓迫血管、神經,引起行動障礙、關節障礙等。當骨轉移發生在骨盆部位,壓迫膀胱會造成大小便障礙。
此外,四肢淺表的骨轉移,會引發腫脹,嚴重時會產生腫塊,影響關節。
4、全身癥狀
骨轉移也可能造成低熱、貧血、乏力等全身癥狀。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王任婕醫生表示,全身骨顯像,可以顯示出人體全身骨骼,從中發現骨骼的局部供血、代謝異常,相比于X線,全身骨顯像發現骨轉移的時間能夠減少3-6個月,檢查范圍也遠超CT、MRI,是目前預防和檢查骨轉移的最佳手段。
三、提醒:癌癥還容易轉移到這些部位
1、肝臟
肝臟在人體內的血流量非常大,占據了整個心臟排量的四分之一,它的血流供應主要來自于肝動脈和門靜脈兩個途徑,其中肝動脈負責25%、門靜脈負責75%。正因為血液循環必然要經過肝臟,因此腫瘤細胞也是最容易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肝臟的,受到肝臟血流來源的影響,在眾多腫瘤中,結直腸癌、胃癌、肺癌等是最容易肝轉移的癌種。
患者往往會有肝硬化、肝腫大、肝觸痛等癥狀,少數患者有脾腫大、腹水等癥狀,此外患者也有食欲不振、低熱、體重下降等非特異性癥狀。
臨床上,一般常用CT、超聲造影來診斷肝轉移。
2、腦轉移
臨床數據顯示,20%的癌患都存在腦轉移風險,其中以乳腺癌、黑色素瘤、腎細胞癌、結直腸癌、肺癌等為最。腦轉移患者往往會出現頭痛、視乳頭水腫、神經功能缺陷、癲癇發作、急性“中風”癥狀、認知障礙等癥狀。
臨床檢查推薦MRI檢測,但三腎細胞癌、結直腸癌、乳腺癌患者(無神經癥狀)等患者不建議做,可在醫生建議下慎做。
3、脊柱轉移
惡性腫瘤患者中脊柱轉移高達70%,原因可能和脊髓的造血功能有關,因為豐富的血液導致腫瘤細胞在血液循環時容易到達脊柱。一般常見的轉移對象就是肺癌、腎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其它婦科腫瘤等。脊柱轉移患者會出現脊柱疼痛,外在表現為腰背痛、肩頸痛,也可能會由于脊柱壓迫造成行動障礙,嚴重時脊柱被破壞、位置改變,會引發大小便異常、四肢無力,最終發展為截癱。
除了以上轉移高發部位,腫瘤也容易轉移到肺部、腸胃、關節等部位。腫瘤轉移意味著癌癥發展到了晚期,給患者造成的威脅與日俱增,但是癌癥轉移也未必就是終點。
四、癌癥轉移后,還有救嗎?
在癌癥治療中,很多患者一旦看到癌癥轉移,想到癌癥晚期自信心就會大受打擊,失去求生的希望,但實際上,即便是癌癥晚期積極治療也未必沒有生存的可能性。
在眾多的抗癌患者中,一些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在經歷骨轉移后,積極治療,仍然有人活過十幾年,關鍵在于治療和預后的措施是否有效。
癌癥經歷骨轉移后,在通過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方式治療腫瘤本身的同時,也可以用骨調節劑、雙膦酸鹽等幫助骨骼修復,增強骨骼強度。此外,通過應對骨折風險的專項治療和訓練,也可以有效減輕癥狀,讓患者實現帶瘤生存、高質量生存的目標。
現代醫學發展到當前階段,確實沒有完全攻克腫瘤,但是人們面對腫瘤也不再是無藥可醫、無法可治。真正能夠幫助人們對抗腫瘤,延長生命的技術手段還是有的,關鍵在于大家是否了解、能否運用。希望未來的醫學能夠繼續發展,爭取讓癌癥不再是難題。#健康明星計劃##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惡性腫瘤腦轉移最常見的五大疑問!建議收藏!》.良醫匯患者指南.2021-11-15
[2]《癌癥容易脊柱轉移》.健康時報.2019-08-2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