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腫瘤治療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但如何盡可能保證治療方案最合理?如何盡可能讓腫瘤患者受益最大化?一種綜合、全面、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模式——腫瘤多學科聯合診療(MDT)應運而生。
腫瘤多學科聯合診療團隊以癌癥種類進行組建,覆蓋腫瘤內科、腫瘤外科、腫瘤放射治療科、中醫腫瘤科等治療領域專家和影像學、病理學、麻醉學、檢驗學等診斷領域專家,以及心血管學、呼吸學、護理學、心理治療學、康復醫學等交叉領域專家。每個團隊設立首席和次席專家,負責診療團隊開展多學科聯合診療工作。
團隊將根據患者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期)和發展趨向等,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各科治療手段,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通過腫瘤多學科聯合診療,診療方案將更加規范化與個體化,進而提高腫瘤患者治療療效和生存質量,并最大程度地節約治療費用。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自2003年起步探索腫瘤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發展已近20年。從即日起,我們將開設專欄,分期走進肺癌、肝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腫瘤多學科聯合診療團隊的診療現場,揭秘團隊如何分工協作,治療方案如何產生,以及診治過程中的故事等,力爭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3月8日,下午3點28分,門診一樓肺癌一體化診療中心。11位專家成員疾步如風。到齊、坐下,一場肺癌多學科聯合診療正式開始。
有10位患者及家屬提前掛了號,他們將在診室外等候,然后按照預約先后時間順序就診。大家拿著以往的就診記錄和檢查報告,忐忑的坐在門外椅子上,又或來回踱步,焦急等待叫到自己的名字,期待收獲讓人踏實的答案。
“我想搞清楚肺上結節是不是癌癥。”“我想咨詢應該做手術還是再繼續觀察。”“我想專家們一起討論下一步的治療計劃……”下一刻,喧囂被打斷,診療室內外安靜下來。第一位患者,以及家屬走了進去。
01
患者是一名女性,47歲。去年10月份, 在當地醫院通過CT發現左肺上葉有一個0.4厘米的磨玻璃結節,右肺下葉前段見纖維條索影。伴隨劇烈連續的干咳,還出現了短暫的胸痛。
“這種情況會不會是肺癌?”“要不然為什么咳這么久?”……還沒坐下,患者連珠炮的拋出一系列問題,回響在20不到平米的房間。一旁家屬剛坐下,也噌的站了起來,急促補充著。
坐在一旁的專家抬手,緩緩向下壓,示意稍安勿躁。其余專家成員沒有接話,認真查看各項檢查報告,并不時進行交叉詢問。很快,影像科、內外科、腫瘤放射治療中心等多學科專家們有了各自的結論。“根據CT報告來看,這個磨玻璃結節不大,形態也比較規整,不像癌癥。”影像科陶俊利率先給出了意見,“但你的CT報告是5個月前的了,時間太久遠。我建議現在再做一次,看看結節的最新變化。”
“我來回答你咳嗽的情況,引起咳嗽的因素很多,過敏、刺激性、慢性炎癥等都有可能。此外,我也傾向影像科專家的判斷,根據現有的CT報告,這個結節不像癌癥。”普通內科羅玲的話得到了其他專家的認同。
“不像”“懷疑”等詞語看似模擬兩可,但這是基于經驗和醫學本身。臨床上,CT等影像學能夠看到病變組織的形態和大小。但要百分百明確性質,病理學活檢是金標準。
大家意見基本統一,首席專家吳永忠開了口。“你的病情目前看起來非常簡單,情況不復雜。剛才各位專家也看了,肺結節不等于肺癌,結核、炎癥等很多疾病都會形成結節,而短暫、一過性的胸痛應該與結節關系不大,外力擠壓、不小心撞到了等外在因素都可能出現疼痛,所以先不要太著急和擔心。”“不過你的CT報告時間太久了,還是再去做個CT檢查,然后我們再會診一次。”
得到患者認可,吳永忠繼續說,“第一次來醫院?能找到CT檢查室嗎?小樊,你給他們指引一下。”吳永忠讓秘書樊春波開了檢查單,又再三囑咐,“你做了(檢查)以后就回來,不要等,也不用再掛號,我們在電腦上能看到結果。”
謝過專家,患者及家屬離開了診室。
02
聽到叫號,第二位59歲的患者快速進入。相比第一位,她的病情稍顯復雜一些,但專家詳細了解病情后,也很快給出一致的診療方案。
“右肺中葉的磨玻璃結節比較大,有血管穿過,毛刺狀,符合早期癌變的特征。呃,高度懷疑。也有手術的指征。左肺的(結節)看上去不太像,而且也在吸收和縮小,但也不能百分百排除。我的建議是立即住院,手術切除。”看過最新的檢查報告和影像片子,胸部腫瘤中心綦俊給出了診療意見。
“建議手術是沒問題的,但我認為還是要排查一下結核的可能性。”“當然,如果實在不想手術,或者暫時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也可以再觀察三個月。”有專家補充說到。
對于這個診療結果,患者表示認同。她還有兩個問題:一是肺癌會傳染嗎?因為家里有10個月大的孩子。二是能根治嗎?這兩個問題也是很多患者心中的疑問。
“癌癥不會傳染,你可以把心放肚子里。至于能不能根治,要看肺癌是早期還是晚期,我們判斷你現在的病情還是早期,只需要一個小手術就徹底解決了。”吳永忠微笑解釋。此時,患者臉上緊繃的表情明顯松弛下來,室內凝重的氛圍也緩解了許多。“那我們還是選擇住院手術治療。”和家屬短暫商量后,有了決定。
第三位是85歲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經過多次治療,目前情況比較穩定,身體狀況也很好。
依舊是細細梳理以往的診療方案和過程,結合患者的情況,專家們開始討論。“患者年齡較大,面對這種老年性的腫瘤(注:高齡時罹患腫瘤),與年輕人患肺癌不同,腫瘤進展通常比較緩慢,且耐受力、心肺功能等較差,不建議進行全身治療,這樣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應該給與局部針對性治療。”
吳永忠詢問腫瘤放射治療中心楊丁懿,她停頓了一下,表示認可該意見。“行局部減癥放療,可以讓患者生活質量更好,也減緩腫瘤進展。”吳永忠接著說,老年人治療腫瘤應該堅持‘安全第一,有效第二’的原則,最好的治療方案是安全和有效兼顧。“要達到人瘤共存,可能不以治愈為目的,但是要讓老年患者生存時間更長,生活質量更好。”
03
第四位進入診療室的不是患者本人,家屬只身前來。交談了一會兒,我感覺家屬除了想進一步了解治療方案,似乎對于如何向患者訴說和解釋病情這件事準備不足。“他心理承受不行,之前住院也沒有住到腫瘤科,現在我們也不敢告訴他真實的情況。”
“一人患癌,很可能全家人都不知所措了。如果患者情緒再不穩定,家屬更是要承擔極大的負擔,感情的羈絆真的很難。”旁邊的專家轉過頭,小聲跟我說。
查閱各項檢查報告,病情有了精準診斷:69歲,肺鱗癌,腫瘤有6厘米,出現轉移,局部并發癥多,明確的晚期。“患者T4轉移(注:侵犯了縱膈、大血管、食管等),已經無法手術治療。在外院做過化療,還有中醫調理,但我看了下之前的治療方案,覺得不太規范。”內科有專家表達了看法,其余專家也紛紛跟進。幾番討論下來,免疫+化療的大方案定了,只待細節討論。
“還是應該讓患者知道病情,這樣才能避免他胡思亂想,沒有猜忌的配合治療,效果會好很多。如果家屬不知道怎么說,就把患者帶來,讓我們的醫生來跟患者聊聊。一方面患者信任醫生,另一方面也好及時解答疑問。”吳永忠說。
語音剛落,還沒等第四位患者及家屬退出房間,第五位患者在兩位家屬攙扶下,一瘸一拐的進來了。患者今年43歲,來自甘肅。腰背部及臀部脹痛伴放射性疼痛,麻木感已經半年,嚴重影響睡眠。結合影像學檢查,左肺上葉有占位,4.1*2厘米大小,周圍可見條索影牽拉鄰近胸膜。雙肺多發實性、磨玻璃結節,胸11椎體及附件骨質破壞,腰椎MRI提示多發骨轉移。
讓我意外的是,病歷顯示:患者過去半年未做過任何治療,僅通過物理療法止痛。老年腫瘤科余慧青曾給我科普過,癌痛是很多中晚期癌癥患者面臨的巨大難題,它時刻影響著患者的睡眠、飲食等各方面,令患者苦不堪言,沒有生存質量。可能很短時間,就可以把人從精神到軀體完全摧垮,甚至死亡。
有數據顯示,中晚期癌癥患者疼痛發生率在60%-80%,其中1/3為重度疼痛患者。有80%的疼痛是因為腫瘤直接浸潤、侵犯、壓迫其他器官的神經所致,患者會感覺有刺痛、鈍痛、壓痛或刀割痛。家屬也希望盡快消除或降低疼痛,實在不忍心看著受折磨。
“患者達到了中度疼痛。這種情況下,首要的任務肯定是先鎮痛,讓評分(注:疼痛分級法根據疼痛程度評估分數,0-10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降下來,然后再根據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疼痛控制是老年腫瘤科的強項之一,余慧青率先提出了診療意見。“我贊同余主任的話,癌痛對于患者而言可能是摧毀治療信心的一根稻草。我們在規范化治療過程中,癌痛控制、營養保障等提升生活質量應該是同等重要。”
04
第六位進來的是腫瘤內科的老病人。他將厚厚一疊檢查報告放在桌上,說話不急不慢,“醫生說我現在病情穩定。我來沒有別的,就是想咨詢一下治療方案有沒有變化,以及后續的治療方向。”
秘書王婷告訴專家團隊:患者于一年前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過程中陸續出現腰椎、胸椎等多處轉移,伴胸腔積液。后接受化療、放療,以及服用靶向藥物,于2022年2月出院,療效評估SD(注:病情穩定),建議多種方案維持治療。
多種方案供患者選擇,是癌癥診治中經常出現的事。不同治療方案,得到的效益回饋,可能與承受的代價呈正比。患者不僅有知情權,更要有選擇權。但出于信息不對等、以及認知的限制等因素,選擇的主動權通常不在患者及家屬。即便有,他們也難以做出最佳選擇。
“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做出多種治療方案,其目的都是為了患者,但不能簡單列出1、2、3,讓患者去做平行選擇。而是應該有優先級、有主導性,以及詳細闡明每個治療方案所可能帶來的效果和后果。”吳永忠說。
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即便確定了大方向,治療方案也有著細微的差別。“既然現在病情穩定,那沒必要打破平衡。還是先維持原有的方案不變,等下次復查后,看看后續療效評價再定奪,如何?”針對患者目前的情況,專家團隊深入討論了10多分鐘,意見雖略有所不同,最終也有了結果。
診療結束,我同患者簡單溝通了下,他表示認可專家組的意見。“我知道自己的病情,也相信這么多專家討論后的治療意見。我來這里也是圖個心安。”
05
2個小時14分鐘過去,還剩2位患者等待診療。這時,第一位患者做完CT檢查回到診療室外。秘書告知以后,吳永忠連忙將其請進來坐下。專家團隊迅速圍在電腦前,翻閱著影像報告。
情況不如之前診療的樂觀。5個月前0.4厘米的磨玻璃結節,如今長到了0.7*0.8厘米。“從片子上看,結節實性成分逐漸增多,大了近一倍。”這讓專家成員有些始料未及,大家仔細觀察著每一張片子的細微變化,尋求佐證自己診療意見的“砝碼”。
“我強烈建議手術。”有專家認為,0.8厘米達到了肺結節手術的臨界值,且增長如此之快,還是早切早放心。話音落下,停留幾秒,有專家“溫柔”提出了反對意見,“其實也還可以再觀察觀察,片子上還是不能看出明顯的癌癥特征。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但惡性傾斜不明顯,我認為更像是感染。”
這是這場多學科聯合診療觀點最對立的時刻,也是多學科聯合診療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人類對自身的探索從未中止,醫學的進步更是日新月異。我們有幸認識了一些,但很局限,絕大多數時候是茫然的。兩種診療意見的得出都基于自身醫學水平和經驗、臨床診治指南,甚至可能還有醫者的第六感。
這,對嗎?或者說:這,科學嗎?
多學科聯合診療,不單單基于內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腫瘤放射治療中心等各自所在學科的單方面立場。理越辯越明,篤定的人會拿出更多的證據說服其他人,而不是靠爭執,靠“我認為”。
四個方案一一討論列出:一是直接手術切除,可以根治。二是穿刺,明確結節性質,然后對癥處理。三是做PET-CT,查看葡萄糖代謝是否增高,這也是提示癌癥可能性的重要指標。四是做抗感染治療,再觀察三個月。
自然,從費用、效果等出發,四個方案各自有優劣勢,也都是合理的。吳永忠一一做了分析:“手術的好處自然是可以一勞永逸,但需要挨一刀。如果選擇進行穿刺,如果明確結節是惡性腫瘤,那還是需要手術治療。至于PET-CT,葡萄糖代謝增高很大程度高度提示惡性腫瘤,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
吳永忠緩了一下,反過來詢問患者:“聽到這個結果,你認為你心理負擔重嗎?”患者笑了,自稱不是喜歡多想的人,活得還算比較灑脫。得到反饋,吳永忠繼續,“如果你心理負擔不重,還是可以再觀察三個月,但三個月后一定要回來復查,千萬不能拖。當然,你也不要一個月后就來復查,結節可能還沒來得及變化,檢查了也沒用。”
各項方案說清楚了,患者和家屬溝通了一會兒,決定選擇觀察三個月。隨后,離開。我也一直在想,當我面臨這個局面,我的選擇會是什么呢?
第七位、第八位患者的就診過程,依舊是激烈、嚴謹的討論,然后商定方案。一場多學科聯合診療下來,有讓人踏實喜悅的,有讓人痛苦糾結的,也有滿意的不滿意的。
但無論如何,11位專家團隊的診療過程,是盡最大能力為患者著想,為患者提供最優診療方案了。專家的話,沒有模擬兩可的答案,更沒有你猜我猜的往來。也或許因為專家的話,或多或少能夠給患者信心和勇氣,這也是腫瘤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06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歷次數據統計,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沒有之一。
目前,有明確證據支持的肺癌致病因素就是吸煙。吸煙會大幅提高患肺癌的風險,90%以上的肺癌與吸煙有關,且吸煙者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幾十倍。除直接吸煙者外,二手煙也會大大增加罹患肺癌風險。這里要強調一點,吸煙不一定得肺癌,不吸煙也可能會得肺癌,癌癥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是得肺癌的幾率要高幾十倍。
其他可能導致肺癌的因素有:1.空氣污染,霧霾;2.職業因素,如長期接觸石棉等物質和鈾、氡(一般在地下室中濃度較高);3.在中國,廚房中的油煙和固體燃料(如煤球、柴火等)也可能是致病的風險因素;4.肺部其他慢性疾病,如肺結核、矽肺、塵肺等;5.另外還有就是個體因素,如家族遺傳,以及免疫機能降低,代謝活動、內分泌功能失調等,將會對肺腫瘤的發病起到某些促進作用。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癌癥防控的重點。早期肺癌經過規范化診療,5年生存率可以高達95%以上,而中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20%左右。目前,醫學界公認的肺癌篩查手段是低劑量螺旋CT,可以發現早期病變。建議35歲以上、長期吸煙、工作和生活處于高危環境下,以及高危的人群,每年做一次CT篩查。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13-2021年肺癌多學科聯合診療次數統計顯示,從2013年的門診4例,住院158例,到2021年的門診303例,住院229例。“患者也越來越信賴聯合診療團隊,我們給出的診療建議應該是合適、規范的。”
吳永忠說:“面對肺癌,任何一種單一的治療手段都不可能解決問題,尤其是面對大量的中晚肺癌,這就要求我們建立MDT思維,各專業摒棄自己單一技術的狹隘觀念,從整體上提高肺癌的診療水平,造福于患者。”
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年齡不一樣、病情不一樣、心理狀態不一樣。但一樣的是,始終堅守的醫風醫德,盡可能讓每一位患者痊愈的心。“而如果不能痊愈,那就幫助患者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不留遺憾,不含痛苦,找回屬于他的時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