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顱底深部的腦膜瘤治療難點在于難以切除干凈,極易復發,其中尤以顱底、枕骨大孔區、海綿竇區、巖斜、橋小腦角等疑難位置腦膜瘤完整切除最為困難。枕大孔區腫瘤由于病變位置深在,臨近腦干、頸髓、椎動脈、后組顱神經等重要組織、血管、神經結構,是生命中樞所在,血運非常豐富,術前隨時可能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而手術中任何一個微小的閃失都有可能使患者非死即殘。故位于該區,特別是腦干腹側腫瘤的治療一直是神經外科醫生面臨的挑戰之一。該區域手術旨在不損害病人遠期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做到全切除腫瘤。
手術難度大,風險高,需要手術者具有高超的手術技巧及豐富的成功手術經驗。歷史上,手術往往以呼吸衰竭和死亡告終。例如,在1954年的一系列研究中,74名患者中有34名術后死亡,大多數是由于呼吸衰竭。
然而,隨著先進的顯微外科技術、術中監測和枕骨大孔解剖的詳細知識的發展,這些病變可以進行安全的外科切除,外科手術的結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腦膜瘤治療關鍵前提:腫瘤全切手術
腦膜瘤發病率僅次于膠質瘤,多見于中年發病,女多于男。腦膜瘤發病緩慢,絕大多數為良性,惡性少見。腦膜瘤一般都有較豐富的血供。腦膜瘤的好發部位是與蛛網膜纖毛分布有關,多分布于矢狀竇旁、鞍結節、篩板海綿竇、橋小腦角、小腦幕、枕骨大孔等。
約50%顱內腦膜瘤位于矢狀竇旁,并且大部分位于矢狀竇的前2/3。少數為多發腦膜瘤。發生在顱前窩底和顱中窩底屬于特殊部位的腦膜瘤,常起自嗅溝、蝶骨平板、鞍結節或鞍隔。
腦膜瘤治療難點在于難以切除干凈,極易復發,其中尤以巖斜腦膜瘤、鐮旁腦膜瘤、枕骨大孔區腦膜瘤切除最為困難,其對神經外科醫生的要求非常高,手術治療的難點在于,腫瘤占據要沖,顯露困難且毗鄰腦干,可累及幾乎所有顱神經,還與腦底池中重要的血管及穿支的關系密切。
得了腦膜瘤,成功且最大程度地安全手術切除能使患者得到更長的生存期和更好的預后。
隨著神經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顯微外科手術進行切除可獲得預期的臨床療效——即根據腦膜瘤的位置、大小、與周圍重要結果的關系以及顱底重建的需要,采取個性化的手術方案,遵循病變暴露最大化和腦組織牽拉最小化的顱底外科原則,在現代化的高科技設備(包括術中神經導航、術中MRI系統、術中CT等)輔助下,應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具有切除率高、神經功能保全率高、最大程度地減少并發癥等優點,從而能夠很好地控制腫瘤進程。
枕骨大孔區腦膜瘤手術:一經確診應考慮手術治療。腫瘤位于枕大孔后方和側方者,可采用后顱窩正中開顱。術中將頸C1、C2后弓咬開,充分暴露腫瘤,并使下疝的小腦扁桃體得以減壓。
因腫瘤基底均附著在硬腦膜上,而腫瘤與頸髓、延髓之間有蛛網膜相隔。手術顯微鏡下分離時要注意保護腦脊髓組織。先將瘤內分塊切除,得到充分的空間后,方可將腫瘤向外方牽引分離,直至沿基底處電灼切下腫瘤,術中應注意保護延髓頸髓。
因腫瘤占位,枕大孔和C1~C2處硬脊膜飽滿張力高,當咬除枕骨大孔和C,~C2后弓時,要避免壓迫頸髓和延髓,以防影響呼吸。若手術未能全切除腫瘤,病人又同時合并腦積水,可行側腦室腹腔分流術。
腫瘤位于枕骨大孔前時,目前國外采用經口腔入路。這一人路術后易合并腦脊液漏,為此切除腫瘤后應修補硬腦膜并嚴密縫合。
枕骨大孔區腦膜瘤的預后取決于腫瘤的切除情況。如未能全切除腫瘤,腫瘤復發者約5%死于術后3年。文獻報告手術死亡率約為5%左右。術前存在的神經功能缺損,術后恢復較困難。早期確診、及時手術對提高枕骨大孔腦膜瘤的手術效果尤為重要。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