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gi8ie"></td>
  • <li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li>
  • <td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td>
    <td id="gi8ie"><noscript id="gi8ie"></noscript></td>
  • <table id="gi8ie"><option id="gi8ie"></option></table>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觀點:1A期肺癌到底要不要術后輔助治療?指南說的也許是錯誤的

    (個人觀點,不能作為診斷治療依據,僅供感興趣的朋友同道參考)

    前言:我們知道肺癌的預后最主要看分期,分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術后是否需要輔助治療,也主要看分期,分期越早越是不需要。2021年有出臺過一個術后輔助治療的指南。

    告訴我們1A期肺癌術后輔助化療沒有獲益,所以目前普遍的、正確的觀點是1A期肺癌不需要術后輔助治療,只需隨訪;而1B期有高危因素的經多學科討論可以予以化療,EGFR陽性的建議奧悉替尼術后輔助靶向治療。

    但現在有越來越多醫生也在重新審視這一觀點,難道1A期真的就不需要術后輔助治療嗎?那為什么仍只有75%的5年生存率?如何篩選出那些有較大復發轉移風險的1A期患者,對他們進行輔助治療是不是能改善預后?我個人是一直認為指南是滯后的,落后于臨床的需要求,有時候,突破指南也是需要的。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

    我們先來看不同分期肺癌的治療效果情況,我匯成下面的表格,以方便對比:

    即使是1A期的早期肺癌仍只有77-92%或75%的5年生存率!這給了這個群體非常大的思想壓力。為什么早期肺癌的治療效果仍不夠如人意?

    肺癌的TNM分期:

    我們發現肺癌的分期主要基于三個方面,一是腫瘤大小,即T分期;二是淋巴結有無轉移,即N情況;三是有無遠處轉移,即M情況。有且只有這三個維度來確定最終的分期。具體是下面這樣的:

    第八版的TNM分期表:

    其中最新版的衛健委肺癌診療指南2022版關于T分期的描述是如下這樣的:

    T 分期(原發腫瘤)

    pTX:未發現原發腫瘤,或者通過痰細胞學或支氣管灌

    洗發現癌細胞,但影像學及支氣管鏡無法發現。

    pT0:無原發腫瘤的證據。

    pTis:原位癌

    pT1:腫瘤最大徑≤3cm,周圍包繞肺組織及臟層胸膜,

    支氣管鏡見腫瘤侵及肺葉支氣管,未侵及主支氣管。

    pT1mi:微浸潤性腺癌。

    36

    pT1a:腫瘤最大徑≤1cm。

    pT1b:腫瘤 1cm<最大徑≤2cm。

    pT1c:腫瘤 2cm<最大徑≤3cm。

    pT2:腫瘤 3cm<最大徑≤5cm;或者腫瘤侵犯主支氣管

    (不常見的表淺擴散型腫瘤,不論體積大小,侵犯限于支氣

    管壁時,雖可能侵犯主支氣管,仍為 T1),但未侵及隆突;

    侵及臟層胸膜;有阻塞性肺炎或者部分或全肺肺不張。符合

    以上任何 1 個條件即歸為 T2。

    pT2a:腫瘤 3cm<最大徑≤4cm。

    pT2b:腫瘤 4cm<最大徑≤5cm

    pT3:腫瘤 5cm<最大徑≤7cm。或任何大小腫瘤直接侵犯

    以下任何 1 個部位,包括:胸壁(包含肺上溝瘤)、膈神經、

    心包;同一肺葉出現孤立性癌結節。符合以上任何 1 個條件

    即歸為 T3。

    pT4:腫瘤最大徑>7cm; 無論大小,侵及以下任何 1 個

    部位,包括:縱隔、心臟、大血管、隆突、喉返神經、主氣

    管、食管、椎體、膈肌;同側不同肺葉內孤立癌結節。

    我們今天不管其他T,只看T1和T2a。簡單的說在沒有淋巴結轉移與遠處轉移前提下,只要腫瘤小于等于3厘米就是T1N0M0,也就是1A期。我在意的主要是三點:一是磨玻璃或混合磨玻璃的T1與實性的T1能一樣嗎?二是直徑2.9厘米與3.1厘米有差別嗎?三是鱗癌與腺癌,腺癌中的不同亞型能一樣嗎?

    早期肺癌術后輔助治療指南:

    但是我們看Ⅰ~ⅢB期非小細胞肺癌完全切除術后輔助治療指南(2021版)的推薦:

    只要1A期不管EGFR狀態都是推薦只需要術后隨訪。不需要術后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或靶向治療。


    (一)實性結節與磨玻璃結節是不一樣的

    我在自己公眾號反復引用的這篇2021年6月份發表的文章帶來了磨玻璃結節表現的浸潤性腺癌IA期的5年術后無復發證據。

    研究來自于上海市肺科醫院放射科。納入273例肺純磨玻璃結節患者,術后證實為浸潤性肺腺癌(IAC)。排除了術后病理為原位癌(AIS)和微浸潤腺癌(MIA)的患者。這些浸潤性腺癌,按照大小分為A組:10mm及以內;B組:>10-20mm;C組:>20-30mm;D組:>30mm。按直徑大小分為純磨玻璃結節為浸潤性腺癌的ABCD組:

    術后的病理類型和預后為本文重點:術后ABCD四組均以貼壁型為主要病理類型,少量腺泡型及乳頭型,沒有不良的實體型和微乳頭型出現。而術后的5年復發率觀察發現,ABCD四組均無一例患者出現復發。

    也就是說,這項研究中,磨玻璃表現的肺結節,直徑即使超過了30mm,而且術后病理為浸潤性腺癌,術后5年依然幾乎不會復發。總的來說,只要是純磨玻璃病灶,即使病理是浸潤性腺癌,甚至大于3厘米,仍有100%的5年生存率。

    也就是說只要是磨玻璃結節,它的預后就非常好,如果它們與實性結節同被分期在1A時,由于它們即使浸潤性腺癌,仍有100%的5年生存率,那么國內統計的75%的5年生存率要么沒有把磨玻璃結節的放在里面(數據來源的年份,磨玻璃結節還不常見),要么被這些效果好的磨玻璃結節大大拉高了5年生存率,否則只統計的實性結節的1A期肺癌,遠期效果遠沒有統計的這么好。

    (二)腺癌與鱗癌,以及腺癌中的不同亞型治療效果是不一樣的

    1、實性為主但伴貼壁亞型的:下面這篇研究也是我在公眾號中反復拿來說事的,因為它能說明問題呀。上海胸科醫院醫療團隊在2022年發表在國際知名肺癌期刊<肺癌轉化研究(Transl Lung Cancer Res)>上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上海胸科醫院2014.1到2016.8期間診治的肺癌患者。

    納入接受手術切除、病理回報以腺泡/乳頭為主型肺腺癌(即中度侵襲性肺腺癌)、病理確證無淋巴結和無遠處轉移者(N0M0)、以及腫瘤最大經不足3cm者。最終,納入人群697例。

    其中,記錄病理成分是否存在貼壁(Lepidic, Lep),微乳頭Micropapilary,MP)和實性成分(Solid,S)。MP/S-,指的是既沒有微乳頭成分,也沒有實性成分;MP/S+,指的是有微乳頭成分或有實性成分。

    基于此,將整組患者劃分為4組:組1,沒有微乳頭或實性成分,有貼壁成分,記錄為MP/S-Lep+,有314例,占比45.0%;組2,沒有微乳頭或實性成分,也沒有貼壁成分,記錄為MP/S-Lep-,有144例,占比20.7%;組3,有微乳頭或實性成分,也有貼壁成分,記錄為MP/S+Lep+,有133例,占比19.1%;組4,有微乳頭或實性成分,沒有貼壁成分,記錄為MP/S+Lep-,有106例,占比15.2%。生存比較如下:

    數據來源實際上相當于實性成分為主的1A期(T1)肺腺癌。我們仔細分析上面的表格數據,發現只要有磨玻璃成分(基本等同于貼壁亞型),有微乳頭或實性成分的,5年生存率也達96.6%,如果沒有微乳頭或實性成分,更是高達98.4%的5年生存率。也就是說實性為主的腺癌,只要有貼壁成分效果也就非常好。

    2、高危亞型腺癌:2012年《JCO》發表了肺腺癌病理亞型對預后的影響,研究對487名I-IV期肺浸潤性腺癌患者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術治療。

    結果表明, 乳頭、微乳頭和實體型患者預后較差,中位OS分別僅有48.9個月、44.9個月和58.1個月,遠遠差于腺泡和附壁型患者的67.3個月和78.5個月,隨后有大量的研究證實,含有實體和微乳頭的患者,即使其比例在5%左右,也足以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影響。

    也就是說腺癌亞型中的實性型與微乳頭(近年再加上復雜腺體)亞型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即使只有5%的占比,也明顯影響預后。

    3、脈管侵犯與胸膜侵犯:既往研究表明,脈管侵犯(LVI) 和胸膜侵犯 (VPI) 是 I 期非小細胞肺癌 的危險因素。2018年上海胸科醫院在《lung cancer》發表了LVI和VPI對I期肺癌患者的預后影響。

    回顧性分析了2633名術后病理分期是I期的肺癌患者。222 名病理診斷為LVI,836 名病理診斷為VPI。結果表明:與沒有LVI的患者相比,有LVI的患者的 5 年無復發生存率 (RFS) 和總生存率 (OS) 顯著降低(61.2% 對 82.0%,p < 0.001;73.3% 對 88.1%,p < 0.001);存在VPI患者也出現了相同的結果(70.1% 對 85.9%,p < 0.001;82.3% 對 90.0%,p < 0.001)。

    也就是說有脈管癌栓、胸膜侵犯的腺癌預后更差。

    4、氣腔播散:2020年12月,<腫瘤學治療進展(Ther Adv Med Oncol)>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氣腔播散和輔助化療療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篩查了在2009-2013年間接受治療的肺癌患者,納入國內五個醫療中心醫療數據,并且是選擇接受手術的I期肺腺癌患者。

    最終,有3346名患者入組,其中伴隨氣腔播散(STAS)者1082例,占比32.3%。整組患者,有1514名(45.2%)患者接受肺葉切除,1832名(54.8%)患者接受亞肺葉切除,其中術后輔助化療比例15.2%(n=509)。分析發現,貼壁生長為主型肺腺癌,超八層無氣腔播散(81.8%)。

    氣腔播散顯示出強烈的預后影響:

    #1 氣腔播散影響遠期生存:生存分析顯示,合并氣腔播散患者,復發更快、生存期更短。

    #2 氣腔播散干擾手術治療效果:在手術方面,合并氣腔播散的IA期肺腺癌,接受亞肺葉切除者,效果更差。

    #3 氣腔播散影響IB期肺腺癌的輔助化療效果:針對IB期患者,作者進行了分組分析:結果顯示,接受肺葉切除配合術后輔助化療的人群,遠期治療效果明顯好過其他分組人群。

    #4 氣腔播散影響IA期肺腺癌的手術治療效果:針對IA期肺癌,氣腔播散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在無氣腔播散人群中,肺葉和亞肺葉切除對遠期療效無明顯影響。而在合并氣腔播散人群中,肺葉切除治療效果更好,相比亞肺葉切除,肺葉切除組死亡風險和復發風險均顯著下降50%。

    #5 合并氣腔播散的IA期患者,輔助化療必要性:既然氣腔播散影響手術治療效果,那是不是要加上輔助化療?針對這個問題,作者開展了進一步的分組分析。

    結果表明在合并氣腔播散且接受亞肺葉切除的人群中,輔助化療可以改善治療效果;在合并氣腔播散且接受肺葉切除的人群中,輔助化療對遠期治療效果無明顯改善。但,氣腔播散的影響,在毛玻璃肺癌和實性肺癌中,有所不同。

    首先,氣腔播散更多見于影像學表現為實性結節的肺癌中。有作者做了一項meta分析,分析了影像學上的毛玻璃成分百分比與氣腔播散的關系,發現實性成分百分比越大,出現氣腔播散的可能性越高。在純實性結節中,有高達70%的患者會出現氣腔播散。肺結節實性成分百分比超50%時,出現STAS的風險會顯著增高2.95倍。

    其次,氣腔播散對預后的不良影響似乎只有在實性結節才顯著。2020年刊載在<歐洲心胸外科雜志(EJCTS)>上刊載過一項回顧性研究。

    作者回顧性分析了2011.1~2012.12期間在上海肺科醫院接受肺葉切除的I期肺腺癌患者的病史資料。最終,納入目標人群620例,其中氣腔播散(STAS)陽性人群167名,占比26.9%。其中,有145名出現在純實性結節中,占比86.8%。進一步分析發現,氣腔播散對預后的影響,只出現在實性結節中,而在毛玻璃人群失去意義。

    5、鱗癌的生物學行為有別于傳統實性腺癌(多不是含貼壁的亞型),磨玻璃腺癌也有別于傳統腺癌:腺癌的不同亞型之間有區別,我們前文已經有相關敘述。其實鱗癌腺癌不分同樣是會帶來預后判斷的偏差的。臨床中我們發現許多長得很大的鱗癌,但卻淋巴結均沒有轉移,也沒有遠處轉移,手術切除效果驚人的好,比如下面這些例子:

    上圖這個病例是2015年3月份開的,病人當時43歲,檢查發現左下肺巨大占位,直徑達10厘米,幾乎占了整個下葉,旁邊只有少許肺組織了。做了左肺下葉切除,至今已經整7年!每次復查都沒有腫瘤復發或轉移情況。病理示鱗癌。

    上圖這個病人是2019年1月份開的,因為腹痛到其他科室看病,檢查后開始以為是左側大量胸腔積液,請我會診后我感覺胸水中有實性巨大占位,約有12-13厘米許,經過增強CT確定是左下肺巨大占位,根本已經沒有空隙了,術中發現腫瘤侵犯膈肌,還切了部分膈肌。現在術后已經3年多了,沒有復發或轉移情況。術后病理:鱗癌。

    上面這個病例是2018年4月份的,男性,55歲,右下葉鱗癌,影響到下葉開口,做了中下葉切除。腫瘤及其導致的阻塞性肺不張,病灶約有8厘米許。到目前已經4年多了仍未見確切復發或轉移。

    上圖是男性,60歲,左下肺鱗癌,大概在6-8厘米左右,做了左下葉切除,到現在已經5年了,復查均沒有腫瘤復發或轉移情況。

    上例是72歲男性,同樣是左肺下葉鱗癌,長徑沒有測量,但估計在6-8厘米左右,腫瘤部分約5-6厘米,無端部分肺不張。也是做了手術,已經5年多了。

    可見這么些巨大的腫瘤,經過我們努力予以手術切除,術后都獲得滿意的生存,他們都是鱗癌,雖然巨大但發現時沒有遠處轉移,也沒有淋巴結轉移。反而手術切除的預后多是非常的好。

    腺癌如果實性,長這么大,早轉移了,沒有手術機會了。所以鱗癌與腺癌也是不一樣的,分期時將它們都統一分為非小細胞肺癌,都按T、N、M三個方面來評估,可能并不能非常精準的指導臨床。


    (三)多少厘米為界區分T大小,是人為制定的,其實不能精準反應腫瘤的生物學行為

    1、我沒有看相關的文章,但我一直認為我們平常講的磨玻璃結節8毫米以下風險小,8毫米以上危險大些,難道7毫米與9毫米會有本質的不同?主要還是看磨玻璃結節的密度以及有無血管征、毛刺、分葉或胸膜牽拉等惡性征象。

    2、亞肺葉切除與肺葉切除的研究多以2厘米為界,難道1.9厘米的能亞肺葉切,而2.1厘米的就不行?這時候其實主要是應該看有無磨玻璃成分,或病理亞型上有無貼壁亞型,因為有貼壁就效果好得多。

    3、T1與T2的分界限是3厘米,難道2.9厘米與3.1厘米有質的區別?顯然同樣不是的!這時候更要緊的是鱗癌還是腺癌、腺癌的病理亞型是什么。


    那么,化療對1A期的肺癌到底有沒有效果?

    這里引用《鄭正有詞》公眾號中的部分內容來說明這個問題:2020年6月,<胸部腫瘤外科(ASO)>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IA期肺腺癌中微乳頭成分百分比和輔助化療療效之間的關系。

    作者從齊魯醫院胸外科中篩選了152名病理證實微乳頭成分為主型IA期肺腺癌。所有患者接受肺葉切除術。其中,73名接受術后輔助化療,而79名未接受術后輔助化療。比較發現,接受術后輔助化療,帶來了更好的總生存時間,并延緩復發。

    即便在校正其他預后因素影響后,術后化療對預后的影響依然顯著:接受術后化療,可以把復發風險降低55%,可以把死亡風險降低51%。


    個人想法:

    既然人為制定的大小分界并不是決定性的(T1的2.9厘米與T2的3.1厘米其實沒有區別)、更重要的不同的病理類型和病理亞型(鱗癌或腺癌,腺癌中的貼壁型、腺泡型、乳頭型以及微乳頭、實性型或復雜腺體等不同亞型),還有相關的高危因素(胸膜侵犯、脈管侵犯以及氣腔播散),那么更為合理的對于1A期肺癌是否給予術后輔助治療的依據就應該包含這些因素,而不僅僅是腫瘤大小T分期一個因素(N0與M0)。不用循征學依據,我們來猜想一下,是不是可以按下面這張表格來推薦:

    結束語:

    隨著肺癌疾病譜的變化以及病理診斷學的發展,傳統的肺癌分期其實已對在一定程度上與臨床需要脫節,但指南或分期的更改必要循證學依據的研究來支持,而腫瘤的治療效果、隨訪時間,尤其是早期肺癌的話,本身效果比較好,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訪才能有結果,以致不能及時進行更新。

    個人一直認為回顧性的分析同樣非常有意義,如果我們以人為本,從怎樣最有利于患者的角度出發,經過充分的溝通,取得患方的理解,而且真心是為了患者的利益考慮,尤其是大醫院的大咖們是需要突破指南的,出可以鼓勵患者進入臨床研究。

    但我們在擴大1A期術后輔助治療適應證的同時,更要警惕對1A期肺癌以及多發磨玻璃結節肺癌和部分1B期肺癌的過度治療問題。以后有機會我們再討論另一個極端:臨床也是相當普遍存在的對1A期患者的過度治療。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日本女优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