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范仲淹,胸懷“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天下大志。而今,在上海卻有一位“不為良相”,放棄一方檢察官之職,一心繼承世家醫學,“寧為良醫”的中醫專家。這位身形清矍,精神矍鑠的老專家和藹可親,非常受病患的歡迎,自從開診以來,病人絡繹不絕,更得到新病人的嘖嘖稱贊。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位“張氏中醫”的第六代傳人——張建偉。
六代傳承 仁心不改
說到張建偉醫生和張氏中醫,現在很多梅隴地區的老上海都倍感親切;張氏診所開設于清朝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梅隴中醫世家”在梅隴地區可是流傳已久張氏診所盛名在外,直到現在很多老人家還對這滿門杏林記憶猶新,贊不絕口。父親張學能教授1956年響應國家號召,關閉張氏診所,擇優競聘進入是中山醫院中醫科,屬于科室開山鼻祖。
張建偉父親張學能主任(左)生前為老閔行地區病患義診
張建偉醫生的爺爺張志廉在世時就是醫術高超的中醫專家;父親張學能更是中山醫院中醫內科的專家、教授,坐診70年,直至96歲辭世;叔叔張學勤則是龍華醫院的傷科專家。
在如此家傳之下,張醫生從小對醫學耳濡目染,埋下了要當醫生,治病救人的志向。后來,他經歷了文革動蕩,帶隊上過山下過鄉,當過校長,也做過檢察院的檢察官,但這些都沒能動搖他的求醫之心,并在恢復高考之后考入夢寐以求的醫學院校,最終回到從醫之路。畢業后入中山醫院繼承家業,跟隨其父,共同他們的杏林之志。
張建偉(左)與其父親張學能合影
從醫幾十年,張醫生自有一套醫者心得,他在診療中講究醫患平等,相互尊重,窮盡所能服務患者。他說:“現在的醫患關系,看似醫強患弱,因此醫者更當耐心細心,胸懷悲憫,心無旁騖地做好本職工作。《大醫精誠》說得好‘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作為醫生診治疾病,就應該先心平氣和、不浮不躁,心里也沒有貴賤、窮富、高低的分別心對待求醫之人。”正是這樣一種仁心仁術的為醫大德,令他倍受病患的尊重與喜愛。
循古探今 施診入微
張氏中醫有一本必學的醫書——《脾胃論》(金元四大名醫,脾胃學術創始人李東垣著作),這也是張氏尤其重視人體胃氣充盛所遵循的醫之根本。古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人以胃氣為本”等說法。所謂“胃氣”大概相當于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消化能力。
所以在具體診治時,張醫生重視辨證論治,窮盡古人治法和張氏祖輩經驗,結合現代醫學理論,病癥綜合,開出最佳處方,以求在治療中提升胃氣,常常將保護胃氣放在首位。他認為胃氣盛,消化功能正常,才能吸收藥物,吸收食物營養成分,達到陰陽平衡,改善癥狀,促進健康。
張建偉醫生細心為病患寫醫囑
在日常診療中,張醫生擅用小方、巧方,更常常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治未病”,始終貫徹預防在先,治療在后的原則。因此除了開中藥處方外,他還常常開第二處方。比如便秘患者,除了常規中藥處方外,還會收到另一張處方,上面詳細寫著:
張醫生以此方法來細心叮囑病患用藥以外的養生提示,讓他們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結合方劑,以求更佳的治療效果。
潛心難癥 妙手除疾
在多年的臨床過程中,張建偉醫生潛心于各種疑難病癥的研究與治療,通過辨證與辨病,不斷變化與提升運方施治之術,汲古運今,解人頑疾。如運用健脾利尿,清熱解毒(消炎)的中藥方治療無名胸積水;在胃腸道疾病上,善用脾胃學術,應用明代醫家李中梓的“泄瀉九法”,治療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等;還有泌尿系疾病,如泌尿系結石的中藥治療都有獨特方法。
除此之外,張醫生在中醫婦科方面也深得名師真傳,先后師從樂秀珍、朱南孫名醫的同時,自己還研究、總結出了一套疏肝化瘀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張建偉醫生臨床發現凡正盛邪實,單純氣滯血瘀的患者,療效高于兼夾氣血虧虛的患者。
在總結自己對子宮肌瘤的治療心得時,他認為此癥屬中醫“癓瘕”范疇,在治療中,因從疏肝著眼,以化瘀消瘤為目的,主張慎用止血藥。許多實驗證明,腫瘤患者的血粘度明顯高于常人。因此治療肌瘤都離不開活血化瘀、降低血粘度、改善內環境,因以疏為主,而非堵,從而逐漸達到消瘤的目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