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位于鄭州市金水區,坐落東明路的一家共享廚房火了。
但火爆的原因卻讓人倍感寒心:
就在3天前,這家共享廚房貼出了一封手寫的「告別信」:
鄭州抗癌廚房堅持九年,現今經營困難,很有可能堅持不下去了。給大家說聲對不起,因為經營九年了非常不舍,就像親手帶大的孩子一樣,誰會愿意舍棄呢?非常迫不得已。因為每天消耗巨大,已無以為繼。“抗癌廚房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時候。”
正是這封告別信,在經過了互聯網的流量“洗禮”后,這家共享廚房的命運被無限放大了。
消息一出,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伸出援手,期盼這家愛心廚房能走出困境。但隨之而來的質疑聲也將其淹沒:賣慘炒作、消費愛心、不公布捐款流向、老板張廣兵家里有數套房開豪車等等。甚至連沒有透露姓名的捐贈者也被牽扯其中,被質疑擺拍作秀,被大量充滿戾氣的網友攻擊為“詐騙犯”。
輿論的漩渦,困住了這家小小的共享廚房。
輿論發酵三天后,官方調查洗清「冤屈」
根據極目新聞、新京報等多個媒體的實地探訪,從4月14日開始,這家陷入輿論風波的鄭州共享廚房已經處于異常狀態不短時間了。
共享廚房距離河南省人民醫院、省胸科醫院、省腫瘤醫院都很近,很多癌癥患者家屬均選擇在這里做飯,一方面是節省用餐的費用,另一方面是給患者們做出符合心意的飯菜。據報道,14日當天,共享廚房門口就已經開始聚集不少本地市民、媒體記者以及周邊醫院的病患和家屬。
店前的空地處堆滿了來自全國各地愛心網友捐贈的米面糧油等物資,可店門緊閉,門內有專人把守,只有買菜或做飯的人才能進入。
陷輿論風波中的共享廚房店外堆滿捐贈物資,不少市民在附近圍觀
面對網絡上的諸多質疑,共享廚房的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已不想對任何人做出回應,稱等輿論壓力變緩后他們會公布相關明細:“現在我們說再好,沒人相信。”
引發質疑后,共享廚房合伙人將銀行賬戶明細和捐贈明細貼在店門上
不僅是抗癌廚房的經營者遭到了質疑,在網絡輿論中,甚至連被媒體拍下的捐贈者,也受到了質疑:
一位由成都專程趕來捐贈20萬元款項的愛心人士,在社交媒體中被稱為捐贈作秀、自導自演、捐贈“詐騙犯”等等。
隨著輿論的不斷爆發蔓延,當地政府的機構部門主動介入其中。4月15日,根據官方新聞報道:在“共享廚房”相關情況發生后,當地迅速成立聯合調查組,針對網傳的消息進行了核實,并發布調查報告:
經查,“共享廚房”合伙人張某某家庭名下有90.2平方米小產權房一套、40.52平方米小公寓一套,分期付款購買白色馬自達3轎車一輛。社會愛心人士贈予款額579888.25元,款項保存在銀行卡、微信及支付寶中,均未支出。贈予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資正在清點中,當事人已停止接受各類社會贈予。對社會愛心人士贈予的款物使用情況,將依法依規進行監督監管。
經此,一場原本應是善意與善意共同創造溫暖人心的好故事,成了被惡意揣測,在流量加持的狂歡盛宴下的一場無聊鬧劇。
其中的受害者,是獻出愛心的捐獻者們,是堅持開辦共享廚房九年的經營者,還有在這里日常做飯的癌患家屬們。
而那些傳播謠言的造謠者們,早已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投入到下一次“吃瓜”、下一次造謠當中去了。
戾氣、惡意與揣測,網絡暴力已經讓我們的社會愈加浮躁,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慎重對待這個問題。
被質疑的共享廚房,到底是怎么收費的?
說回鄭州的抗癌廚房。
據河南當地媒體報道,2014年,共享廚房合伙人之一的王戰勝,在菜市場經營一家糧油店,那時常有患者家屬找他,想用他家的火做飯,王戰勝都答應了。久而久之,越來越多患者家屬找上門來,有人心里過意不去,就主動拿出5元“使用費”,后來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規矩”。
漸漸地,同樣在菜市場開店的張廣兵、魏興江也加入進來。2020年菜市場拆遷,患者打電話想讓他們繼續經營,于是三人共同盤下目前的房子,繼續經營共享廚房。目前的共享廚房有120平方米,50多個爐子。據統計,每天前來做飯的患者家屬能達到兩三百人。
走進這家共享廚房,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陳列在兩旁的蔬菜及其它商品,前來做飯的人可自行選擇蔬菜后放在電子秤上,工作人員根據重量結算收錢。
用于做飯的廚房位于店面后半段,內設48個灶臺,大多為電磁爐。
店內張貼的一張藍色價格牌顯示,收費類別共有五項,價格從1元至15元不等,其中熱飯3元,炒菜5元,排骨湯10元。
這里的收費標準到底如何?
根據新京報等媒體們的采訪,三個案例可以做參考:
來自河南駐馬店的梅女士在醫院電梯內,經其他病患家屬介紹得知位于東明路的這家共享廚房,她在蔬菜店購買了一根茄子,收費3元,店家贈送了2個雞蛋,她炒了一個菜,付了5元加工費,另外花2元買了2個饅頭,店家送給她一碗小米粥,她一共花了10元,夠她和老伴兩個人吃。
“在外面買一餐一個人需要十幾塊,自己在廚房做還是實惠不少,也就做一個菜,要多做一個菜就不劃算了。”梅女士說。
王先生的愛人身患癌癥,從2019年確診后,每隔半個月,他都會陪愛人到附近的腫瘤醫院化療。王先生坦言,愛人化療后食欲變差,口味也變得清淡,就想吃點家常味的菜,他于是選擇在共享廚房給愛人親手做菜。“老板說5元一頓管飽,實際并不是這樣,5元是一道素菜的加工費,菜需要在他們店另外買,他們會送一碗米飯,多一碗米飯需要一塊錢,如果煲湯需要另外收湯的加工費。”王先生說,自共享廚房收到愛心人士捐來的物資后,店方給他送了兩碗米飯,雞蛋也是免費。
2022年,河南許昌張先生的女兒確診為白血病,為了讓常年住院的女兒吃到干凈美味的飯菜,他考察了醫院附近的四家共享廚房。“他們的經營模式都是一樣,5元加工費基本上是所有共享廚房的最低消費門檻,可以使用店內的油、調料和蔥姜蒜。”他說。
當善意被「流量」和「謠言」綁架,剩下的只有冷漠和一地雞毛
面對網絡上的另一種質疑:“共享廚房收費標準太高,為什么不免費為癌癥患者們提供幫助?”這樣的言論也并不認同。
無論收費標準如何,只要收費合理,明碼標價,并且能為癌癥患者們提供方便,真正幫助到癌癥患者,那就是一種善意。
讓提供的善意人過得好,沒有后顧之憂,我們認為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獎勵,不應被質疑,更應被鼓勵。而當共享廚房經營不善面臨倒閉時,也值得接受社會的善意(前提是所有的捐贈都真正用于幫助癌癥患者們)。
難道只有傾盡所有,為愛獻身,才算是善意和公益嗎?我們認為這并不是一種健康的價值觀。
最后,回到抗癌廚房這出鬧劇本身。當善意被「流量」和「謠言」綁架,剩下的只有冷漠和一地雞毛。越來越多這樣荒誕的事項發生,只會讓我們所處的社會愈加冷漠和暴戾。
但世界一定會更好。就在近期,公安部官宣將部署開展為期100天的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
通告指出:近年來,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中網絡謠言亂象頻出,嚴重擾亂網絡秩序。專項行動將堅持依法打擊和綜合整治相結合,聚焦網絡謠言擾亂網絡空間秩序的突出問題,依法打擊一批惡意編造、傳播網絡謠言的組織者、策劃者和主要實施者,依法打擊一批借熱點事件造謠引流、非法牟利的“網絡水軍”團伙,依法整治一批網絡謠言問題突出的互聯網企業,清理關停一批違法違規網絡賬號,堅決遏制網絡謠言高發頻發態勢,切實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希望這樣的鬧劇不再發生,所有的善意不被辜負。
我們可以相信:我們所在的,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間。
在這個人間,有人選擇善良,有人傳遞善良,有人在善良中獲得勇氣……所以,善良得以形成一個回環,將更多的愛扣在了一起。
人生無常,唯愛是永恒的底色。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