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門診接待了一位剛從耳鼻喉科做完手術的患者老劉,他的術后病理報告提示“外耳道乳頭狀瘤”。我也是反復和他解釋這個疾病是外耳道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目前手術治療已經完成,沒有惡性改變,術后常規隨診即可。但是這個疾病還是有2%左右的惡變幾率,也是提醒他注意臨床癥狀的變化。
說到疾病的臨床癥狀,老劉告訴我,就在幾年前的疾病最初階段,他唯一的感覺就是覺得自己的聽力有些下降,耳朵里總是有些悶悶的阻塞感,這樣的感覺不影響他做任何事情。想著自己的稱謂已經從“小劉”變成了“大劉”,再到現在的“老劉”,如此的年齡變化也是不服老不行了,他也一直認為自己的聽力下降是由年齡大了的原因導致的。此后的時間里,老劉時常感覺右耳有奇癢感,每天晚上不用掏耳勺大戰一番就幾乎不能入睡,而且時常還可以挖出耳屎或者碎肉樣物,有些臭臭的味道。直到最后出血了才去醫院就診、手術,這樣才有了文章前邊的事情。
外耳道乳頭狀瘤多發生于外耳道外段的皮膚,是鱗狀細胞或基底細胞長期受刺激增殖的結果。這個疾病在我國的南方、男性中還很多見。多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者慢性炎癥等因素引發的,外耳道異物長期存留和經常挖耳朵等慢性刺激也是引發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外耳道里有了這樣的腫物,再加上炎癥刺激或者繼發性的損害,不怪老劉會出現那些奇怪的不適反應。
外耳道乳頭狀瘤的診斷,最終還是需要根據患者的病史和耳部的檢查來實施的,腫瘤組織的病理活檢也是確診本病的最為主要的依據。這樣的診斷模式也是與外耳道癌、病毒性扁平疣等疾病進行鑒別的主要手段。所以說,對于聽力上出現了問題,耳朵上出現了異常,還真的不能單純以年齡大了、身體的零件老化了來解釋。更不能簡單粗暴的以一把掏耳勺來應對所有的問題,有的時候這掏耳勺沒準還是惹禍的源頭。
除了外耳道乳頭狀瘤,因為耳朵自身的原因導致聽力下降的腫瘤性疾病還有很多:
外耳道癌。這也是臨床上極其容易與外耳道乳頭狀瘤相混淆的疾病。但是,外耳道癌的聽力減退一般相對較輕,主要的臨床表現還是以耳部阻塞感、局部疼痛為主。腫瘤出血、繼發性感染導致的血性、膿性分泌物、異味則是外耳道癌的一個特征性的臨床表現。
中耳癌。聽力下降在中耳癌患者的疾病早期即可以出現,這也是該疾病的主要表現。但是,部分病人會因為常時間伴有耳痛而分散了注意力,或者因為原來就有的中耳炎等疾病而導致的聽力已經下降,或者是對側的聽力還可能是良好的,這樣就干擾了其對聽力下降的感受,因而表現的不明顯。除了聽力下降,中耳癌患者還可以出現耳部有血性分泌物、出血、耳內脹,疼痛等表現,甚至可以伴有張口困難等表現。對于腫瘤發生轉移的時候,還會引起對應部位損害的相關癥狀。
聽神經瘤。多數情況下都是單側發病,兩側同時發生的患者較為少見,聽力下降則是聽神經瘤的主要表現,聽力下降可以漸進性加重至失聰。在聽力下降的同時,還可以伴發有持續性耳鳴、頭暈,短暫性眩暈癥狀等表現。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