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極高,肺癌患者不論接受手術、化療、放療還是靶向、免疫等治療,在治療期間和階段性治療結束后,都應當及時準確的評估治療效果。
患者本身最關心的事情也莫過于在經歷過艱巨的抗癌治療后,自己的病情是否有好轉。那么臨床上重點是從哪些指標來評估肺癌患者的病情變化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實體腫瘤臨床療效評價指標( RECIST 1.1 )——腫瘤病灶變大Or縮小[1]
相信各位患者一定知道每次到醫院復查時都會進行一些相關的影像學檢查,RECIST 1.1主要就是通過影像學檢查中的CT和MRI對相關腫瘤病灶進行測量評估,包括:
目標病灶/靶病灶:所有可測量病灶作為基線目標病灶,需記錄每個病灶的最長直徑(病理學淋巴結應記錄短軸)。基線時所有目標病灶直徑(非淋巴結節病灶的最長徑,淋巴結節病灶的最短軸)的總和是后續進行評價比較的基礎。
非目標病灶/非靶病灶:所有不可測量的病灶、所有未鑒別為目標病灶的可測量病灶作為非目標病灶,非目標病灶不需要進行測量,評價時以無、不確定、有/未增大、增大表示。
最終用CR、PR、SD、PD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CR:表示完全緩解,所有靶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志物正常,至少維持4周。
PR:表示部分緩解,腫瘤有縮小,且縮小了至少30%,而且這種狀態至少維持了4周。說明前期治療效果還不錯。
SD:表示病情穩定,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PR,或增大未達PD。
PD:表示病情進展,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且絕對值增加達到5mm或以上,或出現一個或以上的新病灶,且在病灶體積增長或數量增加前未達到完全緩解及部分緩解的患者,被視為疾病進展。
血常規指標——判斷有無感染?是否貧血?有無出血風險?
血常規貫穿于腫瘤患者的各個治療階段,肺癌常見的治療手段(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都可能出現影響血液系統的副作用,血常規可通過對血細胞數量的分析,來判斷患者的整體身體狀況。
因此患者在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需密切關注血常規中的一些指標,其中以下4項需重點關注[2~3]。
-
白細胞正常參考值:成人為(4-10)×109/L/L
-
中性粒細胞正常參考值:成人為(1.8-6.3)×109/L/L
(注:醫院檢查儀器設備不同,數值存在偏差)
“↓”:根據常見不良反應事件評價標準分級(CTCAE),出現危險值可能需要進行升白治療,或是更換停止治療,同時注意自我監測體溫,如果2小時內連續2次測量體溫>38C,建議及時就醫不要隨意服用退燒藥,Ⅱ級以上需注意,Ⅲ級需要馬上聯系醫生進行處置,Ⅳ級可危及生命。
血紅蛋白正常參考值:成人男性 120~160g/L;女性110~150g/L。
當血紅蛋白<80x109/L/L(Ⅲ級)時,請馬上聯系醫生及時進行輸血治療,Ⅳ級可危及生命。
血小板成人參考值(100-300)x109/L。
血生化指標——肝腎功能是否異常?
血生化目的在于檢查存在于血液中的各類離子、糖類、脂肪、蛋白質及各類酶、激素等物質。對肺癌患者而言,血生化可發現某些器官的異常情況,如肝臟或腎臟。
如果顯著增高需要引起重視及時找主治醫生進一步看診。數值降低極少見,可能與營養不良或嚴重肝功能衰竭有關。
評價腎功能的主要指標: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當腫瘤患者這3項指標異常時,應綜合評估該患者的腎功能各項指標,以確定腎功能狀態,并考慮是否應調整藥物治療方案。
血清腫瘤標志物[5]
NAKAMURA等研究發現,細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Ag)聯合檢測適合預測癌的預后情況,因此肺癌患者復查重點需要關注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包括:
CEA在非淋巴細胞性優勢組織亞型、大細胞肺癌、高分化及蜂窩囊腫并存的腺癌組織中表達程度高。SHINTANI等研究發現,CEA高的患者比CEA低的患者更易出現病理性區域淋巴結轉移,因此,CEA血清高水平提示預后不良,全身微轉移風險更高。WANG等研究證實,NSCLC患者在根治性手術后,CEA水平≥5.2微克/L與腦轉移的發展及較高的TNM分期有關。
CARNEY等研究首次發現血清NSE水平升高見于SCLC的患者占比高達69% ,其中39%血清水平升高的患者有局限性病變,87%患者有廣泛性病變。因此,血清NSE水平成為反映SCLC發生、發展、療效監測和評估復發的一項重要指標。
CYFRA21-1水平升高可反映體內總的腫瘤質量和從降解的腫瘤細胞中釋放出來 的癌細胞溶解的程度。作為NSCLC最有單獨診斷意義的腫瘤標志物,對于NSCLC中鱗癌有非常高的敏感度。研究發現,CYFRA21-1水平升高與肺癌的轉移部位和組織學分級密切相關。
SCC-Ag的早期研究集中在子宮鱗狀細胞癌,隨著研究進展,才發現不同組織、器官的鱗癌患者血清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肺鱗狀細胞癌診斷中得到廣泛運用及研究。研究發現,SCC-Ag水平升高的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短于SCC-Ag水平正常的患者,進一步發現 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顯示,血清SCC-Ag是可手術NSCLC的獨立預后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單個腫瘤標志物的增高,單獨檢測并不足以決定治療,聯合其他生物標志物檢測可評估疾病發展、預后復發,可作為肺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2]史艷俠,邢鐠元,張俊等.腫瘤化療導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診治專家共識(2019年版)[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9,11(12):86-92.
[3]腫瘤治療相關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管理專家共識[J].腫瘤,2021,41(12):812-827.
[4]肝臟的四個常見指標異常的嚴重程度分級、治療策略和常見誤區,張煜醫生,2022-09-26.
[5]易媛,龍冠晗,唐湘宇.肺癌與腫瘤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22,28(16):190-194.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