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著這些研究與臨床試驗,在過去的40年里,癌癥患者總共獲得了近1400萬年的壽命。很多人活得更長,能夠與家人共同坐在餐桌旁,能夠再一次地過上精彩的生活——這就是癌癥研究的全部意義之所在。”
AACR(美國癌癥研究協會)成立于1907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致力于全面、創新和高水準癌癥研究的科學組織。每年AACR都會公布年度最新的癌癥治療最新進展,包括目前癌癥仍然存在的巨大挑戰有哪些,以及癌癥治療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是全球最權威的進展盤點之一,對于醫生和患者們意義重大!
上個月,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再次發布了2023年度最新的癌癥進展報告,全面總結了在近一年當中癌癥治療領域最值得關注的新進展。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其中與患者關系密切的部分,帶大家一起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文章圖片來源均為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官網aacr.org
過往30年,癌癥死亡率下降33%
基于美國患者群體的統計發現,由于預防、早期發現和治療方面的進展,在1991年至2020年間,美國癌癥總體死亡下降了33%,預計避免了380萬例癌癥患者死亡。
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前列腺癌以及黑色素瘤等多類癌癥的死亡率都有明顯的下降。其中乳腺癌在30余年間死亡率下降了43%,肺癌在近6年里死亡率的下降速度更是保持在每年接近5%;曾經令人“無計可施”的兒童腫瘤治療也有了顯著的改善,14歲以下兒童以及15~19歲青少年的癌癥死亡率,在1970年至2020年間分別下降了70%和64%。
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改變,無不依賴于兩個方面的進步——癌癥預防和早篩,與癌癥新治療技術。
預防與早診早篩,將癌癥“扼殺在搖籃里”
“廣泛的研究表明,常規的癌癥篩查可以挽救生命。”
即使是同一類癌癥,根據確診時分期的不同,患者的生存期也可能存在著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差距。舉例來說,早期肺癌通過手術及圍術期治療,治愈率接近90%;而晚期、轉移性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有5%左右。能夠在癌癥初發病、局限于單個較小的病灶時就將其清除,是延長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方式。
醫學研究的進步,也使一些新的前沿科技有了發揮潛力的機會。人工智能、微創篩查測試等技術,都有望進一步提升早篩的準確性與普及性。
但報告中仍然提到,還有多種類型的癌癥需要繼續研究其早篩手段,例如卵巢癌、胰腺癌和肝癌,這些癌癥的死亡率非常高,但仍缺乏能夠早期、少損傷確診的普遍篩查測試,需要依靠研究者們進一步的努力。
常見癌癥早篩方案
我們列舉了10類發生率較高的癌癥,以及其早期篩查的方案,大家可以引為參考,為自己的定期體檢增加一些項目。
01.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患病人數最多的惡性腫瘤,也是目前每年新增患者數量最多的惡性腫瘤。其風險較高(如有遺傳史、家族史等)的人群,應當在40歲以前(部分研究認為應早至30歲)開始接受X線檢查(每年1次),也可選擇B超(每年1~2次)、MRI(其它檢查發現異常時)等。
02. 肺癌
肺癌長期被視為“第一大癌種”,其早篩主要依賴體檢發現,有明確肺癌家族史或高危風險(例如長期、重度吸煙,工作長期接觸粉塵及汽車尾氣等)的人群可以將篩查提前至35歲。若肺部X線檢查發現可疑結節,必要時可復查薄層CT、腫瘤標志物、痰脫落細胞檢查等,必要時進行穿刺、內鏡等有創檢查。
03. 結直腸癌
普通人群在40~45歲以后、高風險人群從35歲開始做腸鏡檢查,盡早切除息肉。
04. 胃癌
胃癌是中國人群發病率較高的一類惡性腫瘤,中國新發患者在世界新發患者當中占比接近45%。胃癌的早期篩查項目主要包括腫瘤標志物(CA125、CA19-9、CEA等)、胃癌三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以及大便潛血檢測等。
05. 肝癌
肝癌也是中國人群發病率高的一類惡性腫瘤,中國患者占比近50%。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必須關注這類癌癥的早篩,其主要篩查方法包括甲胎蛋白檢查及肝臟超聲檢查等。
06.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最常見的男性生殖系統癌癥之一,最主要的早篩項目是血PSA檢查,也就是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40歲以上的男性可以將其納入每年體檢項目當中。如果檢查發現PSA升高,可以進行肛門指檢,配合B超或前列腺MRI等影像學檢查。
07. 胰腺癌
胰腺癌的惡性程度極高、治療困難,被視為“癌王”。胰腺癌的早篩難度相對較大,可以通過胰腺CT、血常規、腹部B超以及MRI等方式進行篩查。
08. 卵巢癌
卵巢癌是婦科腫瘤當中治療難度相對較大的一種,且起病隱匿、預后不佳,又被稱作“婦瘤之王”。通常情況下女性應當從50歲開始關注卵巢癌早篩,但有明確婦科腫瘤家族史的女性,應當從30歲開始關注早篩。主要的篩查項目包括B超(陰道超聲)、CT以及卵巢癌最重要的腫瘤標志物CA-125(約50%的早期卵巢癌可以檢測到血清CA-125陽性)。
09. 膀胱癌
有膀胱癌家族史的、特定基因突變的、吸煙的、有致癌物質接觸史或膀胱感染史的人群,發生膀胱癌的風險更高。但目前為止膀胱癌并沒有標準的或常規的早篩項目,膀胱鏡檢查、尿液細胞學檢查和血尿檢查可以用于篩查膀胱癌。
10. 子宮內膜癌
超過45歲以及既往存在月經不調、不孕不育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應當關注子宮內膜癌的早篩。內膜細胞診斷法是子宮內膜癌重要的早期篩查手段,敏感度以及特異度比較高。臨床上對于這種篩查的頻率并無統一意見,應當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進行調整。
前沿進展:2022年8月1日~2023年7月31日期間FDA批準的新療法
“研究讓人有正在利用癌癥發生和發展的細胞與分子基礎的知識,來開發更安全、更有效的癌癥治療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靶向進展之一是肺癌的首款HER2 ADC獲批。2022年8月11日,FDA正式批準了第二代ADC,DS-8201(Enhertu,fam-trastuzumab deruxtecan-nxki,中文名:德曲妥珠單抗),用于治療不可切除的晚期或轉移性HER2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成年患者,既往需接受過全身治療。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重磅靶向藥,如膽管癌的FGFR2抑制劑Futibatinib、套細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劑Pirtobrutinib等。
免疫療法,有望改變癌癥治療的未來
“免疫療法的前沿進展,包括預防和治療疫苗、創新細胞療法、新型檢查點抑制劑以及治療組合的新時代,有望改變臨床癌癥護理的未來。”
細胞免疫療法方面的進展同樣豐富。其中值得關注的新療法之一是美國FDA批準的首款CD20\CD3雙特異性CAR-T療法Mosunetuzumab-axgb(Lunsumio),于2022年12月22日獲得批準,用于治療經過2線或以上全身治療后的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成年患者。這一療法的整體緩解率為80%,中位緩解持續時間為22.8個月,接近2年。
整體來說,免疫治療已然成為了癌癥治療的第五大“支柱”。而隨著CAR-T與ADC產品的增加,患者也有了更多新的、療效更好的選擇。除此以外,各種新療法,如癌癥疫苗、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療法等,也逐漸開始取得成果,距離上市投入應用越來越近。
幸存者康復,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的措施
“癌癥診斷對幸存者有持久的影響,帶來了許多挑戰,包括與癌癥及其治療相關的許多短期和長期副作用。身體活動、健康飲食和戒煙都是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一位被診斷為癌癥的患者都有獨特的經歷。從接受成功的治療到戰勝癌癥,再到經歷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在這整個過程當中每位患者都在探索屬于自己的路。
在過去的十年中,癌癥治療的空前繁榮,讓更多患者在確診癌癥之后獲得更長、更充實的生命。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統計的數據,在2022年,美國有5%的人口(1810萬人)有癌癥診斷史,且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在2040年這一人口數將達到2600萬。而在中國,曾經有癌癥診斷史的人口數量多達數千萬,影響的家庭數以億計。
隨著幸存者人口的增漲,正確的康復策略與權益保障成為了必須重視的一項社會話題。癌癥幸存者的親人、朋友,當然還有他們聘請的護理人員、求助的醫療機構等等,共同構成了幸存者的“支持網絡”。
癌癥幸存者的康復需求
01. 身體康復
即使從癌癥中幸存,患者也有很大的概率會經歷因癌癥或治療措施而引起的各種短期或長期后遺癥/不良反應,包括脫發、疼痛、嘔吐、食欲不振,甚至心臟損傷、肺損傷、認知能力下降等等。
經歷過癌癥的消耗,營養也成為了癌癥幸存者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據統計,高達80%的晚期癌癥患者會發生惡病質,在胰腺癌、胃癌當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7%。
02. 心理康復
癌癥的診斷、癌癥帶來的病痛以及漫長而伴隨痛苦的治療都會對人的心理與情緒健康造成巨大的傷害。根據最近的數據,六分之一的癌癥患者存在精神疾病,尤其是焦慮(7%~21%)、抑郁(8%~24%)與痛苦(25%~41%)的發生率非常之高。
通過控制不良的心理狀態可以提高生存率,更是改善幸存者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有近期研究發現,改善癌癥患者的抑郁癥,將大幅提升患者的1年生存率(64% vs 42%)。
03. 財務“康復”
癌癥對于患者及患者家庭的財務“健康”的損傷來源于兩個方面:直接的治療成本,以及其對于患者工作及工作能力的影響。
作為一種“重疾”,癌癥的治療費用一直較高,近幾年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隨著靶向藥物、免疫藥物、CAR-T療法以及ADC等新型抗癌藥的普及,“貴價抗癌藥”也越來越常見。幸而,更多患者開始了解并借助臨床試驗與慈善贈藥的力量,以更低的價格,獲得了更好的治療。
在“就醫”之外,“就業”也成為了癌癥患者及患者家庭必須面對的難題。一方面,幸存者也可能會落下一些殘疾,限制他們的工作能力,就業變得困難;一方面,許多企業可能拒絕接納這些幸存者,導致他們無法維持正常的收入。
想要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政策的幫助與支持,以及整個社會的包容與接納。
在遠或不遠的將來,癌癥治愈終將成為現實
癌癥研究處在一個令人興奮時代。近年來在癌癥基因組學和免疫學研究的發現成功建立起了癌癥治療的兩大支柱——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它們為更多不同類型的癌癥患者造福。
隨著這些新型抗癌藥物、疫苗和不斷開發中的單克隆抗體研究,將被稱為“絕癥”的晚期癌癥變為一種慢性疾病,從根本上改變對癌癥治療的觀念。我們期待,從現在起20年后,人類能夠接種疫苗來預防癌癥,戰勝癌癥,相信這一天離我們不遠了!
請患者注意,本文內容僅可作為參考,不能作為具體臨床用藥的依據。請務必在醫學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選擇治療方案!如果您在治療中遇到了任何疑問或困難,可以通過全球腫瘤醫生網尋求幫助與支持。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