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自誕生以來,就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點——有效率低。以最早應用免疫治療的黑色素瘤為例,臨床試驗中的客觀緩解率普遍在42%~45%左右,真實世界中大約17.2%~51.6%,疾病控制率也很難超過70%[1]。
然而,那些“治療無效”腫瘤進展的患者,免疫治療是真的無效嗎?要知道腫瘤緩解、穩定和進展的標準都是根據以前化療時代的經驗確定的,這一標準是否在免疫治療中適用呢?
最近,有人分析了K藥多項臨床試驗中,在腫瘤進展后選擇繼續治療的患者的數據[2]。
總體來說進展后繼續免疫治療依然有效,最佳療效優于停藥患者。依癌種不同,繼續用藥的患者有8.9%~24.4%的腫瘤能較進展時縮小30%以上,只有不到20%的患者會出現原有病灶的繼續生長。
腫瘤進展有兩種情況,一是原有病灶增大,二是出現新的病灶。但無論哪種,對癌癥患者來說都是個壞消息,因為這往往意味著腫瘤已經對原先的治療方案耐藥,需要停藥更換新的治療方案。
不過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與化療和靶向治療完全不同,并非藥物去之間殺傷癌細胞。在免疫治療中可以觀察到腫瘤先穩定或進展,而后又開始縮小乃至實現緩解的現象,甚至新病灶的生長可以同時伴隨整體腫瘤負荷的減輕[3]。免疫治療中的腫瘤進展是否也意味著腫瘤耐藥,需要停藥更換方案?
研究設計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大多允許患者在進展后繼續用藥。
最近,K藥的生產商默克公司就聯合多家醫院,對K藥的KEYNOTE系列臨床研究中,在腫瘤進展后繼續用藥的799名患者進行了分析,涉及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胃癌等6個不同癌種。
總體來說,繼續免疫治療的各癌種患者中,有8.9%~24.4%不等出現了目標病灶有臨床意義的縮小(≥30%),0.9%~9.8%實現客觀緩解,只有8.8%~18.4%的患者出現目標病灶有臨床意義的增長(≥20%)。大多數的腫瘤進展都是出現新病灶造成的。
換句話說,在免疫治療后腫瘤進展的患者中,有8成以上可以從繼續免疫治療中獲益!
根據進展后的總體最佳緩解狀況瀑布圖,研究人員將這些患者分成了三大類,并給出了相應的治療建議:
01、瀑布圖左側是繼續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受益于更換治療方案;
02、瀑布圖中間是繼續治療可以控制部分病灶的患者,可能受益于維持免疫治療,并聯合應用其它新療法;
03、瀑布圖右側是繼續治療效果很好的患者,可能適合繼續單獨使用免疫治療。
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進行更多的研究,來找出在腫瘤進展后,判斷患者屬于以上哪一類的標志物,進而確定哪些患者能從繼續治療中獲益。
另外,這一結果也意味著,針對免疫耐藥患者的聯合治療臨床試驗中,出現的療效并不一定來自于聯合應用的新藥,也有可能來自免疫治療的持續使用。對這些臨床試驗結果的解讀或許也要更加慎重。
參考文獻:
[1]. Routy B, Lenehan J G, Miller Jr W H, et 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plus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advanced melanoma: a phase I trial[J]. Nature Medicine, 2023: 1-12.
[2]. Topp B G, Channavazzala M, Mayawala K, et al. Tumor 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beyond disease progression[J]. Cancer Cell, 2023, 41(9): 1680-1688. e2.
[3]. Wolchok J D, Hoos A, O'Day S,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immune therapy activity in solid tumors: 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J].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9, 15(23): 7412-7420.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